杨于泽
国家推房价调控政策以来,房地产商一直与政策较劲,至今久矣。有人希望政策调控像通常那样,最终不了了之。《京华时报》昨日引述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的话说,老百姓怎么看此次调控,价格是唯一衡量标准,价格下来了,他们就会认为调控取得了效果。
其实,最近决策层连续表态,要继续调控,坚决抑制投机炒作行为,稳定房价。中央为什么坚决调控楼市?民众不满意高房价,要通过政策调控楼市,把房价降下来,让老百姓满意和高兴,这当然是调控政策的着眼点。这样的调控将取决于老百姓的感受,老百姓认可了,就意味着调控成功。
但把房价降下来,让老百姓满意,只是中央调控楼市的一个目的。中央调控楼市的最主要目的,是遏制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和楼市的过度亢奋,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快”与“好”。房地产能够带动建材、建筑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但房地产业畸形繁荣,占用了过多的资金和资源,大量消耗了国内消费能力,从而挤压了其他产业发展的空间,已带来产业结构失衡。
中央调控楼市前,官方、学界、民间进行了公开讨论,探讨房地产业一枝独秀的利弊、调控房价应不应该。老百姓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民间要求调控的主要理由。而防止房地产泡沫化,调整落后乃至失衡的产业结构,是中央出台调控政策的真正动力,这是调控政策的理性所在。
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号为世界第二,但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对外依赖出口,对内依赖房地产。出口无非是订单加工,附加值低,挣的是一点血汗钱;打量中国富豪榜,房地产商组成了最强大阵容。解读出来就是,中国经济缺乏竞争力,创新能力不是不足,而是匮乏,这是我们30年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调整产业结构的口号,我们喊了一二十年,但随着房地产业的超常繁荣,我们几乎失去了调整的内在动力。房地产繁荣,对地方政府一好百好:地价飞涨,财政收入连年高歌猛进,GDP数据持续光鲜,城市“日新月异”。我们号称“世界工厂”,可我们拿得出一个像样的品牌吗?很多官员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繁荣是一种产业畸形繁荣。
调控楼市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但它十分合乎理性。有人说畸形繁荣的房地产是中国经济肌体上的一个肿瘤,这听起来言辞过激,实则蕴含冷峻的理性。稳定房价,可以减轻老百姓的购房压力,但更重要的是防止一些人因为房子而发疯,降低资本对楼市的过高预期。这意味着以万亿计的资金将另寻生利的门径,房地产业少出多少个亿万富翁,很可能就会有多少个亿万富翁在其他行业崛起。
从长远看,中国的资产肯定是要升值的,但关键是资产如何升值,在何种产业结构背景下升值。别的行业一塌糊涂,唯有房价一枝独秀,则房子的价值就是泡沫。要继续调控楼市,光说让老百姓满意,好像调控楼市仅仅是为人民服务,这并不符合事实。我们不妨说:各地政府不是经常把调整产业结构挂在嘴上吗?那就调控楼市,这是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