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缺的不是定价机制而是市场机制
杨于泽
最近网上有帖子说,2年前国际油价是74美元,现在还是74美元,可汽油价却每吨涨了2630元。大家还发现,7月份国内油价曾两度到达下调窗口,而国家发改委一直按兵不动。有媒体怀疑成品油定价机制名存实亡,但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回应:定价机制一直在实行,不存在名存实亡说。
拿这么个“尖锐”问题去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肯定不会坦承,成品油定价机制确实名存实亡了。在国内外,这大概都不会成为官方的一个正式说法,即使有类似说法,也会诉诸其他表达。发改委否认成品油定价机制名存实亡,只是一个官方态度,而非盖棺定论。
事实上,成品油定价机制本身已经够模糊,它有“名”,但“实”在哪里,带有很大不确定性。它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有专家研究发现,发改委选取的“国际市场”到底是哪个“市场”,并不确定。它说“可相应调整”,不是非得调整;而调整如何算“相应”,也是发改委官员说了算。
这样的定价机制,说它一直存在可以,说它一直不存在也差不离。正如普氏能源一位高管最近说的:“国内的成品油指导价最终还是由发改委来决”。
国家发改委推出成品油定价机制,是舆论压力的产物。当初,民众对成品油由政府定价不满,完全的政府定价也不适应市场的现实。官员们说,他们要让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但不会完全接轨,于是就有了“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规定。这不是一个生成市场价格的机制,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一个民意压力减震器。
现在看来,大家对这个成品油定价机制都不满意:中石油、中石化不满意,他们觉得这个东西碍手碍脚;老百姓不满意,两年来油价7次上调5次下调,国际油价总体下降50美元,国内油价每吨上涨1710元;国家发改委也不满意,但他们对什么地方不满意,老百姓不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追究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否名存实存,纯属形式主义,无端浪费大家的注意力。国家发改委官员一直放风说,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只是试行,目前还不完善,他们打算让它完善起来。既然大家都不满意,完善就是一项社会共识,但发改委打算朝什么方向完善它?我们倒要提醒国家发改委:你的屁股不能坐歪了。
国家发改委角色微妙,“做人”确实很难。国家发改委不是国资委,而是手擎改革的大旗,职司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照理应当跳脱对个别国企央企的庇护,而着力于提振经济效率与市场活力。当然,发改委也有理由暗助垄断国企一臂之力。但这样做,有得者唯一二国企而已,民众和整个国家将失去很多。
有人喜欢把能源上升到战略物资的高度,作为政府定价的理由。但美欧日都不是政府定价,它们是以原油期货、国家战略储备来应对价格波动的,价格真正波动起来,政府定价解决不了问题。再说,真正掌握巨大的政府定价权的人,不就是发改委一位处长或者司长吗?他不可能比市场还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