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创业的赢利模式也许是误打误撞,谁能在错误中及早调整方向,谁就能获取胜利的先机。而今,众多强手纷纷抢占有利位置,战略独特性成为了民企发展的新动力,若没有独特的赢利模式,核心竞争力就永远只是句空话。
而赢利模式则是众多企业管理层心头的痛。当初利基市场或者规模化经营的优势丧失了,而全产业链的价值再造成为了二次创业的主旋律。对于战略修炼、组织流程再造、营销传播的意识和能力的要求,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一次创业成功也许靠机遇和胆识,而二次创业成功则需要组织五项修炼的集体功力。
1、读懂行业标杆企业的战略部署
标杆学习法是精益制造时代的理念和成长方式,在行业结构分明、领先企业优势明显的情况下,这种分析解剖式的要素学习法能够明确赶超目标、易化操作方式。而如今的竞争结构变动很大,要素组合的方式也纷繁复杂,想再把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刻板地分解成几个定量的要素,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了。
再者,标杆企业也不会奉行全覆盖战略,他们会在优势明显的细分市场保持领先,而在弱势领域采取放弃或者随机策略。追赶型企业若选择相似的定位战略和运营方式,那就意味着在自身不够强大的时候,就贸然发起激烈的正面进攻,输多赢少、铩羽而归都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民企若想追赶标杆企业,特别是那些跨国公司,就必须在战略解读方面多下功夫,多问自己:标杆企业的战略连续性如何?在遭受重大打击的时候,他们最会采用何种反击或自保手段?他们内部在战略意见传达和决策制定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如果他们对自己的动作做出过激的反应,自己又该如何应对呢?
2、以战略手段重组企业的内外部价值链
由于考核标准的差异,看待问题的视角大相径庭,所以规模壮大之后的企业,部门利益化在所难免。简单的指令型作业流程,经常会受到部门的合理拒绝,部门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的冲突,已经不是顾大局的口号所能左右的了。
二次创业,自觉性大于自发性,就是要体现在战略运筹上。以老板为首的创业团队,必须首先解决公司发展的问题,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大概画个圈,然后往里钻,在运动中寻找发展机会。二次创业的公司价值链,已经包容了更多的内外部关联者,从上游的优质供应商、优秀员工、融资环境、客户接受度以及政策支持,但若没有一个出色的战略来统合,价值链效应就很难发挥。
身处工业品行业的民企,必须要从自我认知的发展战略,上升到标杆企业战略洞察以及行业发展的脉络把握,也就是说,企业战略不是单件套,而是错综复杂、内外结合的战略三件套了。国内行业数据不全、内容可靠度不高,战略形成的过程只能借鉴一些相对可信的数据,更多的是对行业和对手的深度揣摩和盘算。全价值链视角的企业战略,是一种管理技术,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皆由智慧而生发的勇敢和执着,才是战略境界的新开端。
3、推行品牌营销、技术创新的投入底线法
民企的诞生和壮大,就是市场开发催生的产物,民企老板最不缺的就是市场意识。而民企的生产性浪费已经微乎其微了,工厂管理经验从日本、香港、台湾到沿海,业已纯属,就像一条干毛巾,再使劲拧也出不了水了。倒是管理浪费,看起来是内部管理不严格、不细致的原因,其实主因还是在外在市场营销的成败。所以,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都会从市场中得、在市场中失,别无二路。
品牌营销让民企吃够了亏,往往爱恨交织。从统计上分析,大多数民企对品牌营销还是急功近利的态度,而品牌营销本身是战略运营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一个短期项目。所以,钱投出去了马上就要见效的心理,要么被策划公司利用了,要么就是自设陷阱。而技术创新,很多时候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然后贴上自己的标签去要基金和扶持。多年前上海一家有名的芯片英雄,居然拿摩托罗拉的芯片加上自己的标志,就满口胡言地申请国家级重大发明专利,结果因做的太假,狐狸的尾巴当场露出来。
品牌营销、技术研发的投入底线法,并不是纯粹地响应政府号召,而是营销预算
的一种管理办法,只有在年度预算中刚性地规定额度,才有可能在执行中得到资源的保障。但有一点,不能把此项预算当成是小金库,在公司资金紧张的时候就挪用。底线法投入,就像不富裕的家庭为孩子买的教育保险,只要手头的钱有那么一点点的宽裕,就积少成多地为未来着想。发展企业,跟培养孩子成才一样,需要爱心、投入和包容。
4、开展老板工作任务的个性化再造
二次创业的民企老板们对企业的控制欲望更强,总不放心新人和新手,他们对战略风险的理解越深刻,授权的信心就越小。基业是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创立,而今被这些外来人漫不经心地经营着,确实让老板们提心吊胆。如果企业的战略部署得当,老板还有几分闲心外出与关联利益者交往,否则,整天呆在厂里都处理不完家务事。
这就是民企的最大的特点: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角色合二为一。创业成功了,到底是自己的战略眼光敏锐,还是经营管理能力的成功?不少企业家都坚信自己是双料成功。实则不然,比尔盖茨的功成身退,就是给国内民企老板上了一堂生动的管理课。
要把老板个人能力和企业管理需要,适当地分开,为老板量身定制一下他的管理任务。擅长技术的,就做个技术副总或总工程师,总经理的位子还是交给其他更为胜任的战友吧。学一学美的集团的何享健,十几年前他就开始做集团的战略家了,周游行业和政府部门,以观察家和战略家的身份,参与到董事会和公司重大经营活动,美的巨大成功少不了他的角色调整。老板们要学会挑接班人,而且还要有扶上马还送一程的余勇。
5、精心构建企业重大决策的精英会
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其精英会要分成三个层次:董事局常委、董事局委员、董事局观察员等,分别负责决策、决策建议、战略经营建议。广开言路只是开始,把大家的利益捆在一起,把众人的智慧融入一起,将不同的意见碰撞出战略新见解,才是扩大化精英会的本意。
董事局常委,成员最少,有公司股东组成,要注意股东结构的多元化,避免一个鼻孔出气。董事局委员,则是公司中高管理层、优秀供应商、经销商、大客户等内外合作伙伴,他们对行业和企业发展有着切身的感受,每个好建议都意味着实实在在的行动力。董事局观察员则可以聘请咨询人员、法律顾问和社会贤达担当,让企业保持一种超然现有竞争看中远期竞争的领先优势。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既懂自己行业,又不完全陷入的“半”内行人士,可以提供新鲜独到的战略见解、跳脱日常琐碎管理的结构性思维、从另一个角度重塑管理流程的魄力和方法、以客户的眼光看待公司重大决策举措的接受度。人数多了只是表象,更多深度智慧和新鲜战略洞见的大聚会,方才是精英会的意义所在。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彼得圣吉很多年前撰写的畅销书《五项修炼》。据说,他在此书正式出版之前,特地飞到台湾向南怀瑾请教管理智慧。南怀瑾是国学大师,贯通儒家、佛家等学术智慧,他的指点一定不是策略层面的,因为他没有办过企业。而他给予彼得圣吉的,必定是超越国界、人种、文化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想。君子不器,战略与战术的辩证关系,孔子是不是最早感悟到的呢?
立于大端而小者不移也,我相信这句话的哲学价值。民企老板们,二次创业更多需要的是突破既有心智,面对民企赢利模式的五项修炼历程,你准备好上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