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让民众翘首以待的医改新政,刚刚试水便陷入不得不停止运转的尴尬,相信无论是政府部门、医疗机构还是广大民众,都是不情愿看到这一局面的,可是问题的症结在哪?如何破解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政策不能打白条。
从表面看,医改新政停摆,是因为体制不顺的问题,部门之间协调不到位的问题,然而,体制的问题可以出台办法理;部门之间可以坐下来商量具体的操作办法,所以,推进难的根本不在这,而在于一个“钱”字。正如乌市卫生局副局长王历直言“还是钱少”;市一位医改负责人也说:“医改每一步都须有资金保障。”
而目前推进新医改的难度恰恰就在于缺少这个资金保障。国家层面明确医院回归公益性,规定取消药品加成后,一半由财政补贴,一半由社保补贴。社保的一半倒不难解决,政府财政的一半如何保障?一方面,要政府愿意出这一笔钱;另一方面,政府要有能力出这一笔钱;同时,如果当地政府财力所限,如何筹集这一笔钱?这个问题不解决,只是画饼充饥,无论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还是大医院,都难以承受这个负担,更不会愿意替政府买这个单。
因而,怎么补、谁来补,什么时间补,最关键的正在政府的资金到位,政策才能落实到位,至于如何结算,可以说根本不成问题,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设计一套软件,自动生成、划拨应该不是件难事。推进新医改,势在必行,如何让这一惠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畅通无阻,政府要有更多的担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