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42 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谈产业地产
--- 河北电视台记者访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先生对话录
前言:卓达成立17周年来,不断跨越式发展,项目遍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和海南,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日前,河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记者专访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先生。
在理想主义旗帜下集合,心怀天下,回报社会,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结合,追求理想将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超越现实,达到事业和人生的新高度。在采访中,杨卓舒总裁畅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阳光企业和社会责任的关系,引人思考,催人奋进。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应保持一致;卓达创立了一种利国家、利社会、利百姓,也利企业自身的新模式——— 产业地产
记者:我在您的博客当中看到有一篇文章的名字叫作《让理想照进现实》,您在里面提到了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不知道我们应该怎么来界定这个理想主义者,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您觉得他们应该怎么来区分理想和现实?
杨总:其实这个理想一种是社会理想,一种是个人理想。一个真正有远大深厚抱负的人,一个真正能够有作为的人,一个真正能使理想激励自己一生的人,这种理想应该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或者叫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的一致性。所谓个人理想,我可能大学毕业以后要个人创业,三年要做一些小的生意、小的事情,或者在一个企业我要做到白领,六年、九年我要做到高级职业白领,或者我要有一定的资本。十五年后、二十年后到了中年,我很可能要有了相当规模的产业,这是一种个人理想。个人理想又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因素,在个人的成长、进步,个人的生活,个人的一生当中,这个理想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还有一个更高层次上的理想,就是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我所追求的和某种崇高的社会目标相一致、相结合。
我经常讲一句话,企业不等于事业,职业同样不等于事业。职业可能做到经理、总经理,可能个人拥有企业,拥有很大规模的财富10亿、100亿,个人年薪也可能挣500万、5000万,但是他不会产生崇高感。财富能使你产生崇高感吗?你支配财富的时候,把它用于公益事业、用于社会、用于发展生产,这可以使你产生崇高感,但是财富自身不能产生崇高感。同样,职业上取得再高的成就,不论你做到什么样的位置,是从政的,还是从商的、从文的、从艺的,不论你的年薪有多高,待遇有多么优厚,说我优厚的收入和我很高的位置就代表了崇高感,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什么样的职业、事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相一致呢?就是我所从事的和社会进步、和他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一致的,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它是不局限于谋生的,也包括了我个人生活,但它远不止于这些,于是它能产生崇高感。这就好比一个医生,如果是为了谋生,为了有一份好的薪水,有一套好的房子,有些存款,他就产生不了崇高感。但是我不只局限于这些,我在拼命地钻研,我在拼命地救人,于是由此而升华了崇高感,这就是社会理想。因此我说,一个社会理想匮乏的时代是灰暗的,是没有精神力量的,是缺少崇高精神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我才特别看重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一致性。
记者:您的这种社会理想现在实现了吗?您内心深处现在有这种崇高感了吗?
杨总:我有崇高感,但是我的社会理想并没有真正地完全实现,只能是局部的、一点一点的实现。我仍在努力做,在一步步地做。
卓达已经创立了一种能够利国家、利社会、利百姓,也利我们企业自身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我把它归结为产业地产。也就是说我们致力于发展产业、创造产业,以产业做前导、做推进器、做螺旋桨。在产业空前发展的前提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使人们先乐业,能够有丰厚的收入,从而产生需求,在产生需求的同时,也同时产生购买力。所以他买房子就是一种必然。
比如说,我们十年前在省会开发了服装产业园,当时考虑的是河北省是产棉大省、产布大省、产服装大省、服装出口大省,却是利润小省,为什么?因为没有规模、没有档次,附加值很低,于是我们创办了服装产业园。我们用了367亩地安置了2.2万人就业,在农村2亩地安置一个人,也只是温饱的生活,我们用了不到1%的土地安置了100%的人。这样有2万多人在那里就业,光住宅就需要60万—80万平方米,因为他们需要。不是卖得动、卖不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给人家建。一个企业不会对国家起什么太大的作用,国家太大了,企业多大也是微小的,但是如果这能作为一种方向、一种模式、一种社会模型被克隆、被复制,有能力的企业、想这样做的企业都这样做,多了就起作用了。
如果中国3万家房地产企业有3000家、6000家、9000家,哪怕3000家都在按照这样一种模式发展,社会所争论的房价问题就不会存在。因为人们解决了就业,当然就要住房,不建不行。正是这样一种追求,产业地产是卓达发展的一种模式、一种道路,包含了我的社会理想、我的个人社会愿望,我把我的个人追求、我的企业追求和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后来我们在山东做了30万吨大港,不舍昼夜地在向前推进。由这个大港能拉动来冶金板块、临港工业园板块、仓储物流板块,还有其它一些产业板块,将有20万产业工人在这里就业。那么20万人如果他们都有家的话,有一半有家是10万人,10万人就要买1000万平方米的房子,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城市,这就是产业先行。
在那里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一个国家机械产业园区和现代工业园区,我们正在紧张创建着一个在建筑材料领域代表最高科技水平的新型材料加工厂。它是低碳的、节能的、环保的、绿色的。通过这种材料,从而可以使我国建筑,特别是民居建筑彻底结束那种钢筋混凝土工地现浇铸这种状态,真正进入工厂化生产。130亿的投资作为总的第一期,现在已经紧张开始了。它将安排2.4万人就业,但是它只是一个环节,它有它的上游企业,还会拉动一系列下游企业,这又将形成一个10万人规模的产业园区。这10万人又要买掉700万平方米的房子。
这就是我所表达的产业先行。所谓产业报国在这里可以具体解释为,我们搞房地产我们自身创造消费力,自身创造购买力,自身创造购买者、消费者。因为我们给他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挣钱的机会。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与其关心房价,当然你要关心,不如关心国家的产业状况。没有就业机会,房价降到2000元/平方米,你仍然买不起,如何多挣钱这才是最主要的。
记者:也就是让大家都富裕起来,对房子的需求、购买力自然也就提高上去了。
杨总:对,这就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一致性。
企业可以不做人不能不阳光
记者:那您是如何在其中演绎一个阳光商人的呢?
杨总:我想这个世界上阳光商人太多了,我觉得大家都很阳光。企业可以不做,人不能不阳光。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看一本残破的美国四大总统传,在第一百几十页的时候,有一章的题记:他们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人类所有的麻烦,而这所有的麻烦无一例外都由利益带来,于是利益就产生了肮脏,产生了残忍,产生了所有的阴暗、不幸。但是在他们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人类所有这些问题之后,他们的心境像大男孩一般纯洁。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我那时候是一个大男孩,我说这是一个什么人啊?《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一个国家的缔造者。等到后来自己随着成长、生活阅历,发现阳光、大男孩一般该有多么重要。当你把自己心里不停地打扫,使你处于一种干净状态的时候,处于阳光状态,所带来的那种坦然、那种快乐、那种自信、那种无愧和那种力量、那种乐观,可以归结为一种幸福,一种极其特殊的体验,是难以名状的。
所以卓达可以不办,阳光不能没有。所以我说我们的团队是健康向上的、学习的、快乐的、成长的、崇高的,也是阳光的。当然我这样说不等于我自己没有阴暗的地方,有,永远都有,但是我永远不停地打扫它,永远不停地晾晒它,永远不停地往最好处去做。
所以说可以没有一切,但是不能没有阳光。
极力往好了做,就特别累,我又不停地自责,我就特别的煎熬,但是我得到了一种特别的轻松。我觉得这样挺好,我挺享受,挺充实。
只有产业化,才是持久的;否则一般性的慈善事业解决不了社会问题
记者:但是我们觉得在商言商,您刚才所说的这一切,包括您的慈善、您的养老,当跟利益有冲突的时候,您一定是会放弃利益的吗?
杨总:我觉得必须放弃利益的慈善是不能长久的,包括养老等等这一系列。就说养老,我创造了养老服务3000条,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论证,而且已经初步表态要把它作为国家的标准,叫做卓达模式。我觉得这是我的光荣和骄傲,我能为老人想到这么多、这么细,当然这里也凝结着一个群体的智慧,但是我是倡导者、主要制订者。
现在到处都讲幸福指数,一个人一生到底幸福不幸福,幸福第一指数不是你青枝绿叶的时候。老年过得从容,过得有尊严,有浓浓的亲情(这个亲情不一定来源于血缘),这时候你才感到这一生,哪怕童年、少年、青年、中年都是痛苦的,但是这一生还是幸福的,没有白奋斗,没有白遭罪,这一生没有白活。但是纵然你一生功名盖世,权势倾天,但是到你动不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动的时候,你躺在床上,插满了管子,身上烂的褥疮一块接着一块,纵然有人照料你,也只是例行公事。甚至你这里还没咽气,你的后人就惦记着如何“分赃”。你一定会感觉这一生白来了。所以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归结,终点时才能做出结论,是否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
中国的养老体系,组织起来可以给中国安排5000万—7000万人就业,护理老人和生产老龄产品。例如我们在天津和民政部合作的这个国家养老示范园区,建筑面积将达到800万—1200万平方米,现在正在不舍昼夜地建设。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把所有的老人都护理起来。也只有这样,老人得到这样一个应有的晚年,于是才让中年人感觉到未来是不可怕的,奋斗是值得的,社会是可爱的。也才能指导青年人受到教化,这是一种人伦大道。养老能形成一大产业,从而能使这些老人,没有经济来源的,在中国被彻底养起来,有经济来源的,他可以去消费,把一生辛劳在晚年对自己有一个安慰、有一个回报。只有产业化,才是持久的,否则的话,一般性的慈善事业解决不了社会问题。
所以,只有产业化,才会把全社会的力量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