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的好收成咋没赢来喝彩声?
“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70.4%,城市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有增无减,利益分配不合理,社会矛盾突出,土地出让制度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指出。(7日中国新闻网)
无论是看2.7万亿这个绝对数,还是看70.4%的增长幅度,2010年土地出让都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在数字的身价异常被看重的时代,如此好收成理应赢得国人的一片喝彩声才是,然而,国土部徐绍史部长通报这一数据时,不是满怀自豪,相反不无忧虑,当然,作为老百姓,则可能更多地会感受到一种隐隐的痛。
不可否认,伴随着土地出让收益的大幅增长,是近几年各地如火如荼的大开发,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点无疑是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一些地方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对GDP政绩的过度崇拜,也造成了不少盲目大拆大建现象,不但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其中滋生了一些重发展轻民生的现象,甚至因罔顾群众合法权益而引发出恶性事件,影响了干群关系、官民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也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事实上,谁都清楚,土地的出让收入大幅增加,虽然可以让地方财政变得丰满、光鲜,本身却不会给社会带来财富的增加,因此,其含金量的多寡,关键要看其中民生分量占到了多少,经济结构是不是合理、优化,开发建设有没有遵循民主、科学的精神。土地征收中的与民争利、房地产开发中的房价居高不下、各种违规违法规划建设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国家重拳调控下的顶风开发,不能不引发引发对民生的普遍忧虑和对地方官员执政理念的拷问,也不可避免地让光鲜数字里面掺入了一些灰色的成分。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基调和决心没有变,甚至还加大了力度,但就目前的情形看来,土地开发、出让的热情一时恐难消退,土地出让收入的增长将达到怎样的规模还有待观察。不过,公众期待的是,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小一些,利益分配合理些,特别是要让民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并且加大发展中的发生分量。而要做到这些,无疑要寄希望于政府官员真正确立起科学发展观,胸怀对民众、民生的敬畏之心,还得依靠法制的健全和宏观的监督、调控。
发展是硬道理,群众也希望发展,渴望快速发展,只要是遵循科学精神的发展,只要是惠及民生的发展,只要是不以牺牲群众利益和环境生态的发展,只要是真正可持续的发展,大家自然会报以热烈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