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刊登2011年北京书展十大新书


深圳晚报刊登

2011年北京书展十大新书 

 

    被誉为中国书业“年度风向标”的北京图书订货会,2011年1月8日起至1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本次北京图书订货会,吸引了总计649家参展单位携15万种新书参会。刘再复先生2010年出版(含再版)的新书也参展。1月12日《深圳晚报》刊登了一条信息:

 

“一周微博书情”

@fangshaoyi:我眼中的2011北京书展十大新书:刘再复《师友纪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陈巨来《安持人物琐记》(上海书画出版社)、章君■《杜月笙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顾颉刚全集》(中华书局)、乔纳森·芬比《蒋介石传》(中国青年出版社)、荷兰巴克曼《高罗佩传》(海南出版社)、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本《弘一大师全集》(福建人民出版社)、沈津《书丛老蠹虫》(中华书局)、翁同文《中国坐移习俗》(海豚出版社)。

    链接地址:http://wb.sznews.com/html/2011-01/12/content_1403137.htm

    现将《师友纪事》的<编后记>和<作者后记>介绍给大家。

 

***********************

 

编后记

 白烨

 

    再复这本怀念师友集子的最终编就成书,与我多少有些关系。因我常读到他散见于别的的集子的此类文章,感到无论是述事还是记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材料和见地,如能专题汇为一集,当会更有看头和嚼头。他接受了我的意见,选出了相关文章,又补写了一些文章,于是就有了这本《师友纪事》。

    忆说的人物都是名宿大家,运用的素材都是真材实料。因为介入事件多,交往层阶高,再复对于钱钟书、胡乔木、胡绳、周扬等人的回忆,披露的多是个人角度的深层交道,如理论话题的探讨,重要事件的研判,相互往来的信件,不同意见的争辩等。这些细节性的材料,都带有“独家”的性质,是在别的文章里所难以看到的。单凭这一点,这本书就具有着一种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与文献意义。如钱钟书对于丁玲的评说,对一些海外汉学家的看法,对于“安宁与高洁”的自我保卫;如胡乔木对于文学主体性理论探索的坚意支持,在紧要时刻对于刘再复、李泽厚的一再保护;如胡绳关于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批评,关于“可以回国但不要回国”的辗转带话;如周扬对于自己过去错误的痛悔,顶着压力坚持批左等等。这些如实的记述、典型的事例,写活了一个个当事人不一而足又各有千秋的复杂性情,也衬出了他们所属身的那个特定时代的浓重身影。坦率地说,他的这些有关学界高层人物的历史记忆,既属于刘再复个人,也属于文学研究所,属于中国学术界。

    再复的这些回忆与怀念文章,在重材料、讲史实的同时,明显的具有着一种内倾式的角度,即通过当事人的一些代表性的言谈与举止,去着意探悉当事人特有的性格特征与精神世界。他笔下的钱钟书、胡乔木、胡绳、周扬等师长,都属于典型的复杂“性格组合”,但又各具不同的个性光彩与性格异彩。钱钟书的谦恭与高洁,胡乔木的多变与敏锐,胡绳的坦直与宽容,周扬的伤感与执着,都是形神毕肖、跃然纸上。而吴世昌、孙楷第、孙冶方、聂绀弩等师长,又分别以直言不讳、嗜书如命、坚持真理、献身“遗产”等各自的性格与命运,表现着也声扬着他们作为学界“这一个”的特有的“主体性”。有关李泽厚的几篇文章,记人中又有论理,说事中别有情趣,入党没入成,干脆死了心;带着“海德格尔的激情”驾车出游,思索“只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等等,闲聊时的激情迸发,对话中的思想火花,林林总总的叙说与边边角角的花絮,都把一个美学家框范不住的思想家的风采,揭示得可谓淋漓尽致,纤细无遗。

    辑三、辑四中的文章,也是在记述故友,回忆学人之中,就回忆对象的为人与为文,搜罗了不少稀有的资讯,发表了不少独有的看法,为人们了解他们的性情及业绩,提供了第一手的史实与参照。

    54篇文章,35位人物,在这种有情有义又有声有色的记述中,人们还不难感受作者流溢在字里行间的一份特有情感,那就是对所有师长与师友的深深“感恩”。这是这本集子读后给人的一个强烈感受,自然也使它增添了一份温暖,平添了一种价值。

是为编后记。

 

2010年7月25日晚。

 

*******************************

 

作者后记

刘再复

 

    去年秋天,李昕兄告诉我,三联准备策划出版我的散文系列。听到这消息,自然高兴。但我知道,国内和国外的人文环境毕竟不同,如果把海外书写的《漂流手记》十卷照搬移植过来,恐怕不太可能,但该如何作业,我就没有主意了。后来想到应该请老友白烨帮忙。他一直跟踪我的散文足迹,而且早就建议出版人物选本。由他编选,最为合适。果然,他很快应允下来,并立即进入他的“精编”工作。经过一年的阅读、选择、疏理,现在丛书框架已经形成。他以文体分类,先编出“人物散文”、“人相杂文”、“文化随笔”三册,之后将会再编出“世界游记”、“情思小品”、“会友序跋”、“诗意悟语”、“两地书信”等。他本就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对我的创作了如指掌,经他一番“建构”,竟也有点气象。所以首先得感谢他。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此套丛书的北京三联责任编辑郑勇。仅第一卷(《师友纪事》)和第二卷(《人性诸相》),他就花了半年时间编校,打印稿中的错处,被他一一发现和剔除,其认真态度,令人感动。他为两部文稿进行了一场名符其实的编辑“洗礼”,这才让我看到好编者真有“净化”功夫。对此我要特别致以衷心感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再复迷网站”,他“东”帮白烨“西”帮我,和白烨及编辑部商讨各种事宜,全靠他的网络给予沟通。白烨选上的许多篇目,也靠他帮忙打印。

 

 

二0一0年十二月一日

刘再复

            于美国 Potom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