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下基层要以“实”为先


领导干部下基层要以“实”为先

  

  领导干部下基层,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现实体现,更是转变干部作风的必然要求。又是岁末年初,各地各级各部门通常都会开展驻村蹲点、进村入户、访贫问苦等形式多样的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如何使干部下基层见到实际效果,便显得尤为重要。

  不下不行。基层,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是矛盾和问题最集中的地方。领导干部要想做好群众工作,要想能够真正了解基层情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下基层。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的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不知道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求什么,甚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有的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缺乏亲和力和感召力,激化干群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和谐干群关系的营造。这种作风、这种效率、这种状况,与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与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要求不适应,与基层干部群众的实际需要不适应,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不适应。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就是要“领”,干部就是要“干”,领导干部首先要动起来,要走下去。如果大家都浮在上边,都不下基层、不进企业、不跑农家地头,脱离群众,日子一长,就会耳不聪、目不明,身子不灵、四肢麻木,就要出“大毛病”。

  少下不可。有了下基层的要求,生了下基层的想法,还必须在时间上得以保证。很多地方要求不同级别以上的机关干部每年必须有三分之一以上或更多的时间下沉到基层去,了解基层和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其目的就是要促使领导干部下基层在时间上有所保证。否则,今天想起来下去一下,明天忘记了,便又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不联系群众,不深入基层,将下基层当作一种作秀和过场,便背离了下基层的本意,也会让老百姓感到厌恶。因此,领导干部下基层一定要长期坚持、常效进行,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一时兴起。

  虚下不得。领导干部下基层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心诚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而这一切,没有一种扎实、踏实、务实的精神,是万万实现不了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个别部门,领导干部下基层,成了一种应差、应付、应景,人下心不下,身入情不入,甚至由秘书代替,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些领导干部即便下了基层,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俯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哈不下腰来,作风飘浮,下基层成了秀基层,一阵风来,一溜烟去,看似热热闹闹,但是却效果甚微,相反还骚扰基层、扰乱民众,影响极坏。领导干部下基层必须扎实细致、脚踏实地。不做扎实细致的群众工作,就不可能赢得老百姓的新任、理解、支持、跟随,只能让老百姓在我们的背后戳脊梁骨,甚至骂娘。

  强化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领导干部下基层,必须有规章制度保证和体制机制保障。干部下基层去,必须严格考核,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抓好统筹和督促。当然,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要靠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带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率先,自觉联系企业、农村、社区、困难户等对象,通过结对子、抓帮扶、解难题,做到问题不解决帮促不脱钩、矛盾不化解不离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真心真情,与群众交朋友,在基层彰显党的先进性。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同理,在一时一事上做一个好官并非难事,难的是自始至终做好官,不做坏官。领导干部一次下基层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并始终做到以基层为家,与百姓为友,常下基层。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