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在中国狂欢


  奢侈品在中国狂欢

  本报主笔 刘长杰

  

  沈阳的奢侈品卖场,正大步迈进群雄逐鹿阶段。

  2011年的夏季,沈阳的奢侈品市场将新增一支重要的力量——棋盘山奥特莱斯。奥特莱斯源自英文“outlets”,与普通的百货、卖场不同,在零售业态中outlets专指由销售名牌过季、下架、断码商品的商店组成的购物中心,因此被称为奢侈品牌直销购物中心。这一模式首创于美国,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棋盘山的奥特莱斯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经营著名品牌达400多个,这样的规模,比北京赛特奥特莱斯还多一倍。不仅如此,事实上还有两家类似的卖场摩拳擦掌,准备在沈北新区和新民市落地。

  五年前,沈阳的奢侈品卖场算起来只有新世界百货一家。因为并非全部商品都是世界一线品牌这样的产品结构问题,严格说来,当年的新世界沈阳店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店。此后,卓展、西武加入奢侈品卖场行列,沈阳奢侈品卖场呈“三分天下”之局。2010年,世茂百货亦加入此间。如今,再添新军的沈阳奢侈品市场,在群雄逐鹿的格局之下,也在悄然打造完整的奢侈品销售产业链上——从奢侈品的订购、名店销售到折扣销售——开动了脑筋。

  从一个城市的观察角度说开去,沈阳奢侈品市场群雄并起,似乎就是中国奢侈品市场大热的一个缩影。

  尽管历经金融危机重创和全球经济复苏步履蹒跚的双重夹击,但来自北京媒体的消息称,2010年,中国整个豪华车市的增长速度保守估计为60%,豪车宾利全年在华交车量超过800台,这一数字,在全球排名第三;劳斯莱斯在2010年的前11个月就已向中国交付了500台新车;玛莎拉蒂除了400多台已交车,另有200多台订单因供货不足而无法交货。业内人士预测称,2011年中国超豪华车的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50%左右;来自彭博社的报道称,劳斯莱斯计划今年在中国的销售辆突破800台,两年之内销售就此提升8倍。

  包括豪车在内的奢侈品,去年在中国的销售呈全线飘红之势。比如中国人一直钟爱的瑞士名表,近两年每年销量增长都超过两成。在如此盆满钵满、真金白银、激动人心的局势之下,为满足中国市场强劲飙升的奢侈品需求,缩短客户等待时间,德国众多豪车厂商去年的圣诞假期都在“加班加点”;此前,近百家意大利鞋业奢侈品牌集体进驻四川;为占据中国年轻人市场,阿玛尼力推自家品牌的电子购物网站;Hugo Boss这家德国的时尚衣饰品牌,则计划到2015年将其门店由现在的450家增加至700家,其中近一半新店将落户中国;而已被吉利汽车收入囊中的Volvo,已计划在未来的5年内,将该品牌汽车升级为超豪华车,并把中国打造成自己最大的市场。

  该担心沈阳奢侈品店的未来吗?看看卓展门前那些成排的、来自东北不同城市的轿车,我们认为,只要中国的整体经济能够实现平稳增长,那么这种担心就没有必要。

  该担心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未来吗?到北京近郊赛特奥特莱斯停车场里的轿车群看一看,跟随来自河北动辄数百人进京扫货的购物团后面走一走,去香港很多国际知名奢侈品牌店门口排起长队的国人中去听一听,或许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市场判断。

  与很多人的担心不同,阿玛尼集团副总裁John Hooks这样评价我们的市场:“中国对我们和对其他任何人的重要性,怎么夸大都不为过。”

  我们认为,与其担心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卖场是否存在过剩的问题,不如操心一下该如何为汹涌的中国消费者提供合格、合适、合拍的全线奢侈品,进而与国际上早已功成名就的既有奢侈品一道,在这个世界上狂欢。

  《中国奢侈品本土战略》有这样的定义:“奢侈品是价值、价格、品质、品牌四项要素均达到顶级的商品,并且使用者能够极大化地满足自尊心和成就感,以及极大化地彰示财富地位或个性气质。”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有六类商品品类最有可能成为全球性奢侈品,它们是瓷器、白酒、丝绸、茶叶、珠宝首饰和服装。从现在开始,让我们首先好好打理一下这些产品,让它们尽快先做中国式奢侈品,然后争做国际化奢侈品吧。

  ***注:此为发表于20110117时代商报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 http://epaper.lnd.com.cn/sdsb/20110117/index.htm 时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