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发展症结何在 储能调峰需跟上


本文转载中国储能网http://www.escn.com.cn/

整个“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步入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中后程”。值此关键时期,系国之命脉的能源发展,将如何承上启下作出决定性贡献,如何满足工业化过程中能源消费刚性增长的需求,如何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些关键性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期待答案。

“十一五”末期,我国风电装机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但成绩背后却难掩风电实际发电量极低的事实。
 
同样,太阳能光伏出口量持续走高的消息难以令人欣喜:两头在外的局面让整个行业付出了极高代价。
 
新能源市场难以开拓的症结何在?“十二五”期间能否实现突破?产业发展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
 
2011年初,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门槛上,《科学时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鸣。
 
曾鸣教授是国家能源局“十二五”能源规划重大课题《新兴能源发展基础设施及其配套体系研究》的负责人,该课题由华北电力大学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联合承担,旨在研究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的两个五年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实施、规划目标,投资方向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科学时报》: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曾鸣:前几天江西省的一个市长告诉我,他们生产的光伏设备90%都出口。这种情况在国内很普遍,我国的光伏产品占领了国际市场,但并没有占领技术的制高点。风电也一样,装机很多,但是并网率和利用率很低。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新能源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因此没有条件在国内应用。
 
风能和太阳能都是间歇性的,难以被电网接纳,甚至被称为“垃圾电”。虽然都是清洁能源,但是并不好用。这种间歇式的特性和稳定的用户用电如何匹配?这就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调峰手段。有了调峰设施配套,才能保证并网后的稳定运行。
 
虽然中国的风电资源量很大,但是如果没有调峰设施配套,根本无法并入电网。同时,调峰相关的政策、配套机制、价格、辅助服务要赶紧出台,不然风电、太阳能发电根本发展不起来。今后核电还将大力发展,核电是24小时平稳运行的,发电量同用电需求并不匹配,也需要调峰。
 
可以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未来能否发展起来,关键要看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能否跟上;如果调峰不能保证,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只能是一纸空文。
 
《科学时报》:既然这么重要,调峰的基础设施在“十二五”期间是否会大量建设?
 
曾鸣:调峰的方式很多,如抽水蓄能、火电、燃油和燃气配合等等。火电调峰方便可靠,但是自身就有排放,而且频繁地变功率运行会使得排放更大、效率更低、能耗更高。因此,火电并不是理想的调峰方式。
 
抽水蓄能也是现在主流的成熟的调峰方式,但是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而且造价较高。南网公司在南方五省的主要调峰调频手段就是抽水蓄能电站。“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建设了大量的抽水蓄能电站,“十二五”电网的峰谷差会越来越大,抽水蓄能肯定还要大量上。
 
但是现在存在的一大问题是目前我国的电价并不能体现调峰的价值,因此从经济上并不利于调峰设施的发展。例如,抽水蓄能电站是夜里抽水,白天放水,中间会损失一部分电。如果不解决抽水蓄能电站的容量价值问题,抽水蓄能电站只能亏本,只有在电价中有所反映,抽水蓄能电站才能在经济上有效益。
 
《科学时报》:具体在电价上如何调整?
 
曾鸣:我认为应该在电力系统中给出一种价格机制,叫辅助服务价格。
 
抽水蓄能电站在电网中的作用实际是辅助调峰调频,稳定电网电压水平,保证安全运行。这种辅助服务应该作为一种商品,额外给一个价格,而不是根据电站的发电量算钱。
 
这是国际上经过实践证明可行的方法。在国外,辅助服务市场也是可以交易的,有调频市场、备用容量市场、无功补偿市场等等。
 
其他的各种储能调峰方式也一样,都可以通过这种市场手段来解决价格问题。
 
《科学时报》: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能否保证用电和电价。“十二五”期间的电价改革会有怎样的新举措?
 
曾鸣:现在有些地区搞了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丰水期枯水期电价等等。前段时间还推出了居民阶梯电价,主要为了限制用电。
 
当然,从经济学角度,只有实时电价才是系统经济性最高的,但需要智能表计系统和智能电网的支持,还需要逐步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准备从需求侧管理的角度在上海试验一个“可中断电价”。具体会选择出一些特定用户,如果他们能在电网紧急的时刻、供不应求的时刻主动让电,就可获得一个电价的折扣,这就是可中断电价。
 
而在北京我们打算推出“尖峰电价”,………………

原文链接:http://www.escn.com.cn/2011/0117/3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