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筹”字,给南科大平添几多愁


   一个“筹”字,给南科大平添几多愁

    南方科大终于等来了“好消息”。据《深圳商报》昨日报道,教育部最近已经正式发文,批准南科大筹建。这个“正式批文”千呼万唤始出来,经过一次又一次专家组团考察、视察、观察,去年9月27日教育部又组织高校设置委员会专题研究南科大问题,会上专家投票通过。

    当然,首先应肯定这个“正式批文”的进步意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了教育改革试点的十大任务。其中,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就有“三大”,分别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方式、办学模式,这是国家层面对高教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以这“三大任务”观照南方科大艰辛的办学过程,这个“正式批文”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但是,别以为“正式批文”就是正式批准,后面还埋下了“筹建”伏笔。笔者上周拜见了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先生,谈到这个“筹”字时,他只有苦笑,说当了那么多年的大学校长,居然一直没弄明白“筹”的意思,以为正式批文下来了,就可以敲锣打鼓开张了,谁知一查教育部的“内部法律”,还有那么多关卡,那么多条令,核心的一点就是卡住你招生的权利,卡住你毕业文凭的认证。这一个“筹”字,给南科大及朱校长平添了几多愁。

    按南方科大的定位,这所新办的大学承担深圳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要求,以新的思维和机制,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计划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所),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可是,在惯性思维下,教育部先用“正式批文”诱着,让你尝到甜头,看到希望,然后,又用这个“筹”字来套着,先专科,后本科,再硕招,再博招,一切顺利的话,至少要25年时间才能办成一所研究型大学。

    这其间,每进一步,都会有无数次考察、评比,无数次专家论证。当然,也会有无数教育部下派的漂亮女秘书莅临学校,如果心态平衡的话,能做到像广西师大一样,派出得高望重的校领导向领导献花,以牺牲学者尊严的方式表现出忠心,那么,评估的事情可能好商量。

    但这决不是南科大和朱校长所能接受的,与其等不来靠不住,干脆不等不靠了。去年底,南科大单方面宣布“自主招生、自授文凭”,可谓对现行高教管理体制釜底抽薪。别以为这是意气用事,深圳有特区立法权,深圳有敢闯敢试敢干的精神,而最重要的是,深圳这块诞生奇迹的土地,是南科大的精神土壤。首先,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给予了肯定,自招说明会第一天,应者云集,全是那些不要教育部文凭而要真本事的家长和孩子,这些孩子全是好苗子;其次,深圳的社会各界用行动给予了支持,主动联系南科大要求捐款的社会贤达不计其数,而这些人不附加任何条件捐款助学,目的只有一个:支持南科大为中国高教改革闯出一条血路。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之问”。紧接着的问题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大学还算大学吗?再接着的问题是:大学何以为大?答案只有一个,大学以大师、学生和校长之大为大,大学“有容乃大”,决不是以行政化及校园规模为大。从中国科大到南方科大,朱校长一直倡导回归大学精神,学术优先。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是在明确去行政化思路后,南方科大的又一个大手笔。自主招生好理解,“北约”、“华约”组成的各高校联盟正在试验,而真要做到自授文凭,可谓破釜沉舟。这意味着,南科大不会再吃教育部颁发的文凭大锅饭了,要将自己的产品(学生)通过人才市场来检验,这就回归到对学生负责,以学生、学术为大的大学精神。

    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大学的灵魂是学术追求,大学的本质是创新。像南科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本质就在于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创造力、创新力和智慧。除此之外,诸如其他方面的考评、考核,诸如各项行政化色彩的评比、评级,“神马都是浮云”。

    南科大被寄予了建设现代大学体制的梦想,如果南科大能成功,就是“钱学森之问”的正确答案。教育部给南科大那个附带“筹”字的“正式批文”,既不能对南科大产生激励,也不能对南科大形成实际阻力。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因为,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不是批出来的,而是办出来的,期待南科大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勇敢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