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之时的欣慰


                                     60岁之时的欣慰

    今年我60岁,步入退休的年龄了。元旦,我为写学科综述翻阅2010年本学科主要期刊时发现,一年内竟有三个关于我的评价性事项。

    ①过去20年里,我在本学科的发文数、被引证频次和被外引频次均居第一位(分别为554、1735、184)。

    去年暑假的时候,一位同事给我发邮件告知,《现代传播》上有文章说我都是第一,我当时忙着天天上医院打点滴治病,没有在意。11月,因为要完成学校要求的写最近五年学科分化与整合的文章,翻阅该刊时才知道真有这么回事。2010年7期《中国新闻传播学被其他学科引证状况及其分析——基于CNKI数据库的20年(1989-2008)分析》(肖燕雄/彭凌燕),列出这20年来本学科发文数、被引证频次和被外引频次居前10位的学者,本人均列第一位。

    ②过去25年里,上海《新闻记者》杂志最有影响的前50篇文章中,我一人有4篇入选,其他均为1人次入选。

    该刊2010年第2期《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的学术发展与变迁——基于〈新闻记者〉(1983-2008)稿影响力论文的实证研究》》(高燕/徐剑),根据CNKI 和CSSCI的历史数据分析,得出了前50篇最具影响力的文章。我的4篇文章分别居第15、31、37、50位。

    ③我被列入“中国当代人物传播100家”之一。

    《今传媒》2010年6期“中国当代人物传播100家”栏,本人被列入百家之一,关于本人的文章标题是《陈力丹:提出典型报道消亡论》。

    一个人一生能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在我人生的转折年头,获得这些来自民间的评价信息,比获得官方评价要踏实得多。我感到一种欣慰:我没有碌碌无为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看到本院喻国明的发文数、被引证频次和被外引频次分别居2、2、3位(分别为247、1423、115);我原来的同事卜卫,被引证频次和被外引频次分别为居5、2位(分别为687、168);还有清华大学尹鸿的发文数、被引证频次和被外引频次分别居5、3、5位(分别为149、987、73),是三项中都有名的。对此我也感到一种告慰,他们,以及比他们更年轻的人,多数具有更开放的心态和更深厚的学术根基。祝愿本学科后继有人。

                                                            陈力丹 201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