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购得一册1933年10月10日出版的《矛盾月刊》贰卷贰期。这个杂志是由潘孑农、刘祖澄等人发起,得到徐恩曾等人资助而创办的,由上海矛盾出版社出版。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解放前报刊题录数据库》,《矛盾月刊》出版情况如下:
本刊主要刊载文艺理论、小说、诗歌、散文、译作、剧本、书报介绍等。
1卷1—4期(1932年4月—12月) ,5—6期(1933年3月) 。
2卷1—4期(1933年9月—12月) ,5—6期(1934年1月—2月) 。
3卷1—4期(1934年3月—6月)。
我手边的这期,刊载有老舍的短篇小说《开市大吉》。查《老舍年谱》,在《矛盾月刊》上发表的《开市大吉》是初刊本。我对照了一下,与收入《老舍小说全集》(第10卷)(舒济、舒乙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页69-76中的《开市大吉》文本,有几十处文字和标点的差异。
我仔细阅读了老舍的这篇不算太著名的短篇,像是一个单口相声的笔录,总的感觉,还是油滑了一点。
近年的《京华时报》有如下报道:
1,2004年11月23日本报讯(记者陶丽娜),人艺剧场排练厅内,几块木板搭建起一个医院门面,李光复、张永强、孙星身着白大褂,正为“谁当院长”吵得脸红脖子粗。坐在场地前方的导演顾威则不时站起身,走到演员中间指导建议。昨天下午,根据老舍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话剧《开市大吉》正式投入排练。顾威表示将力争再现“原汁原味”的老舍式幽默。
2,2010年11月30日本报讯 (记者王铮)昨天,北京市曲剧团宣布曲剧《开市大吉》建组排练。曲剧版延续了话剧版的人物和情节设置,但也有不小的改动,比如对徐自由的刻画更细致,说书人被删除。
该剧改编自老舍小说《开市大吉》。编剧王新纪说:“把小说改编成话剧,何冀平先生非常成功。尤其是穆凤珍这个角色,简直是神来之笔,支起了整出话剧的框架,强化、丰富了小说的戏剧矛盾和张力。所以北京曲剧版保留了话剧版的很多人物、情节设置。”北京曲剧版《开市大吉》的“动刀”力度并不弱,比如徐自由这个角色就被刻画得非常阴险。“孙子沛这个人物有血有肉有心机,在话剧里徐自由是与他不对称的。在这出戏里,我们虽然没有给徐自由增加太多戏份,但在其性格刻画上更细致。在我看来,把整个盘子托起来的,不是孙子沛,而是徐自由。”此外,曲剧版里风骚妩媚的刘美凤善良了不少,王新纪称没有美化刘美凤,“只能说是更接地气了,她的有些想法更切合实际了。”
该剧12月26日在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礼堂首演,明年1月初在京公演。
另据《北京青年报》2010年11月30日报道,
近几年,曲剧追随话剧足迹始于《茶馆》,眼下,北京市曲剧团的年度大戏《开市大吉》投入排练,这出2004年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的作品,由知名编剧何冀平根据老舍先生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此次排演北京曲剧版虽然延续了话剧版的人物和情节设置,但也做了不小的改动。12月底,这出大戏将登台亮相。
《开市大吉》描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一个叫无州的小镇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孙子沛,言必称“美国精神”的“假洋鬼子”乔治,自称“外科圣手”的屠夫“一刀邱”,略有姿色、风骚妩媚的美凤等市井无赖合伙开设了“民众医院”,他们靠不断地扯谎与挂羊头卖狗肉维持着医院的巨额收入。但最终,他们的“医术”“治”死了贪财好色的暴发户阔汪和悭吝的饕餮之徒赵老太爷,并把虚伪作态的穆凤珍女士弄得疯疯癫癫。没想到,人们反而对他们满怀感激,希望他们继续用“医术”扫除这些无州的“瘟疫”,民众医院于是继续“开市大吉”。
老舍先生的原小说仅有三四千字,但何冀平把它改编成话剧时,借用了老舍先生的另外两篇小说《善人》和《牺牲》中的两个人物乔治、穆凤珍,并为故事加上了一个结尾。此番改编成北京曲剧,编剧王新纪表示,改编原则是“坚持小说、话剧以及北京曲剧在风格、立意、人物塑造上要达成高度统一”,因而北京曲剧版既保留了话剧版的很多人物和情节设置,但也对一些人物的戏份和性格刻画做了不同的褒贬。另外,在话剧版中,何冀平为了展现老舍小说中精彩的叙述性语言,特意加入了“说书人”这一角色,通过他的插科打诨和角色的不断变换,起到一种讽刺作用。但北京曲剧却去掉了类似的人物设置,王新纪表示:“说书人更适合话剧这种表演方式,去掉这个角色后,曲剧的情节连贯问题也能自己解决。”
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成话剧,《开市大吉》中都有大量幽默、荒诞的表现手法,而作为北京唯一地方戏的北京曲剧能否承载以语言为主的京式幽默,编剧王新纪称:“把老舍的小说改编成北京曲剧也不是第一次了。老舍的小说不闹不油不找噱头,又不陈旧,话剧采用幽默、讽刺甚至荒诞、黑色幽默等表现手段,超越台词的表面意境,再现老舍‘笑中带泪’的幽默风格,北京曲剧同样也是如此,把它改编成正剧,它就不是老舍的作品了。”
照我比较保守的看法,《开市大吉》只是一个单口相声的笔录而已。如果改变成话剧或曲剧等等这样那样的形式,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凭空增加了贪财好色的暴发户阔汪、悭吝的饕餮之徒赵老太爷、虚伪作态的穆凤珍女士等等许多人物,以及许多匪夷所思的情节,其实不过就是“找噱头”而已。
贺宏亮 2011年1月20日于成都









本刊主要刊载文艺理论、小说、诗歌、散文、译作、剧本、书报介绍等。
1卷1—4期(1932年4月—12月) ,5—6期(1933年3月) 。
2卷1—4期(1933年9月—12月) ,5—6期(1934年1月—2月) 。
3卷1—4期(1934年3月—6月)。
我手边的这期,刊载有老舍的短篇小说《开市大吉》。查《老舍年谱》,在《矛盾月刊》上发表的《开市大吉》是初刊本。我对照了一下,与收入《老舍小说全集》(第10卷)(舒济、舒乙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页69-76中的《开市大吉》文本,有几十处文字和标点的差异。
我仔细阅读了老舍的这篇不算太著名的短篇,像是一个单口相声的笔录,总的感觉,还是油滑了一点。
近年的《京华时报》有如下报道:
1,2004年11月23日本报讯(记者陶丽娜),人艺剧场排练厅内,几块木板搭建起一个医院门面,李光复、张永强、孙星身着白大褂,正为“谁当院长”吵得脸红脖子粗。坐在场地前方的导演顾威则不时站起身,走到演员中间指导建议。昨天下午,根据老舍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话剧《开市大吉》正式投入排练。顾威表示将力争再现“原汁原味”的老舍式幽默。
2,2010年11月30日本报讯 (记者王铮)昨天,北京市曲剧团宣布曲剧《开市大吉》建组排练。曲剧版延续了话剧版的人物和情节设置,但也有不小的改动,比如对徐自由的刻画更细致,说书人被删除。
该剧改编自老舍小说《开市大吉》。编剧王新纪说:“把小说改编成话剧,何冀平先生非常成功。尤其是穆凤珍这个角色,简直是神来之笔,支起了整出话剧的框架,强化、丰富了小说的戏剧矛盾和张力。所以北京曲剧版保留了话剧版的很多人物、情节设置。”北京曲剧版《开市大吉》的“动刀”力度并不弱,比如徐自由这个角色就被刻画得非常阴险。“孙子沛这个人物有血有肉有心机,在话剧里徐自由是与他不对称的。在这出戏里,我们虽然没有给徐自由增加太多戏份,但在其性格刻画上更细致。在我看来,把整个盘子托起来的,不是孙子沛,而是徐自由。”此外,曲剧版里风骚妩媚的刘美凤善良了不少,王新纪称没有美化刘美凤,“只能说是更接地气了,她的有些想法更切合实际了。”
该剧12月26日在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礼堂首演,明年1月初在京公演。
另据《北京青年报》2010年11月30日报道,
近几年,曲剧追随话剧足迹始于《茶馆》,眼下,北京市曲剧团的年度大戏《开市大吉》投入排练,这出2004年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的作品,由知名编剧何冀平根据老舍先生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此次排演北京曲剧版虽然延续了话剧版的人物和情节设置,但也做了不小的改动。12月底,这出大戏将登台亮相。
《开市大吉》描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一个叫无州的小镇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孙子沛,言必称“美国精神”的“假洋鬼子”乔治,自称“外科圣手”的屠夫“一刀邱”,略有姿色、风骚妩媚的美凤等市井无赖合伙开设了“民众医院”,他们靠不断地扯谎与挂羊头卖狗肉维持着医院的巨额收入。但最终,他们的“医术”“治”死了贪财好色的暴发户阔汪和悭吝的饕餮之徒赵老太爷,并把虚伪作态的穆凤珍女士弄得疯疯癫癫。没想到,人们反而对他们满怀感激,希望他们继续用“医术”扫除这些无州的“瘟疫”,民众医院于是继续“开市大吉”。
老舍先生的原小说仅有三四千字,但何冀平把它改编成话剧时,借用了老舍先生的另外两篇小说《善人》和《牺牲》中的两个人物乔治、穆凤珍,并为故事加上了一个结尾。此番改编成北京曲剧,编剧王新纪表示,改编原则是“坚持小说、话剧以及北京曲剧在风格、立意、人物塑造上要达成高度统一”,因而北京曲剧版既保留了话剧版的很多人物和情节设置,但也对一些人物的戏份和性格刻画做了不同的褒贬。另外,在话剧版中,何冀平为了展现老舍小说中精彩的叙述性语言,特意加入了“说书人”这一角色,通过他的插科打诨和角色的不断变换,起到一种讽刺作用。但北京曲剧却去掉了类似的人物设置,王新纪表示:“说书人更适合话剧这种表演方式,去掉这个角色后,曲剧的情节连贯问题也能自己解决。”
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成话剧,《开市大吉》中都有大量幽默、荒诞的表现手法,而作为北京唯一地方戏的北京曲剧能否承载以语言为主的京式幽默,编剧王新纪称:“把老舍的小说改编成北京曲剧也不是第一次了。老舍的小说不闹不油不找噱头,又不陈旧,话剧采用幽默、讽刺甚至荒诞、黑色幽默等表现手段,超越台词的表面意境,再现老舍‘笑中带泪’的幽默风格,北京曲剧同样也是如此,把它改编成正剧,它就不是老舍的作品了。”
照我比较保守的看法,《开市大吉》只是一个单口相声的笔录而已。如果改变成话剧或曲剧等等这样那样的形式,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凭空增加了贪财好色的暴发户阔汪、悭吝的饕餮之徒赵老太爷、虚伪作态的穆凤珍女士等等许多人物,以及许多匪夷所思的情节,其实不过就是“找噱头”而已。
贺宏亮 2011年1月20日于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