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关系管理的误解


 

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所以中国管理最核心的议题就是关系管理,目的是营造和谐信任的环境,以利于自组织的治理模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智慧中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

每当有人谈到中国人的关系管理的传统思想时,一套经济人的道德观就以「现代」为名展开批判。一篇中国经济网上的「中国人的管理逻辑」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观点。简单地总结其中几个重点,一、中国人的以义制利只是熟人社会的诚信,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契约的诚信。二、个人网络的成功与组织的成功是不一样的,现代需要伟大的商业组织。三、好的中国领导是内圣外王式的制度设计,而现代的企业组织则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降低人的重要性。四、个人事业的基业长青,不等同于组织的基业长青。

这个想法很能说明中国现在的一些管理问题,对一些人治色彩太浓,管理不上轨道的公司颇有启发作用,但却没能掌握现代组织理论的要点,也对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有极大的误解。这些经济学者对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显的十分陌生,所以整个论点好像立了一个稻草人,猛打一阵稻草人后,就说中国的儒家伦理已经没有现代意义。

先说这个观点对现代的误解。现代管理固然源自于泰勒的科学管理与韦伯的层级制度,这些管理理论是建基在经济人的预设上的,但经过近一百年的实践、修正与组织理论的发展,好的「现代」企业已不再只是这样一套的理性制度设计而己。在组织结构上,基于雇佣契约而来的层级制固然是主流的组织形式,但基于关系的网络式组织也是另一种组织形式,是由一大群企业或团队透过组织关系或人际关系串连起来的,其规模可以比单一的层级组织更大。现代经济不但要有层级制的商业组织,而且要有网络式的组织。

组织形式无好坏之别,只有适合不适合,一般说来,制造业工厂从事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适合层级形式,越是需要创意与研发的产业,越倾向网络式,所以即使在单一企业内,现在欧美的高科技行业也试图以自我导向团队或内部创业来建立内部网络。中国人的「熟人社会」擅长于关系运作也正好擅长于网络式的组织方式,对「熟人」的诚信,对长期关系「契约」的守约,其实是我们良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管理并不相抗。

再说这套观点对中国管理的误解。中国人的管理智能是建基于关系与网络的,说明了这套智慧的根源在尊重自组织,而掌控好自组织的关键在于诚,这正是中庸之道的精髓。没有自组织就没有网络,鼓励人们自组织成中、小企业、工作室或鼓励员工自组织出自我导向团队、利润中心及内部创业公司,再以网络的方式加以组织,正是中国管理的精髓。我们的很多管理者无法掌握这样的精髓,就怕「一放就乱」,巴不得消灭掉所有的自组织,却又强调中国管理中「人治」的重要性,结果就是上层关系中充斥着特权、后门、寻租、亲信,下层关系中充斥着抱团、派系、造假与应付检查。少了上层领导的诚信与对下层自组织的尊重,中国管理成了皇权专制。现在主流管理思潮对理性、契约、组织设计的过份强调,其实并不能解决中国人的管理问题,反而有危险进一步削弱中国人自组织的能力,凡事仰望上级指导解决,等待命令流程给个答案,加强了皇权专制体系在企业组织中的破坏力。

对中国人管理智慧的误解,老以为中国是「人治社会」,可以原谅企业领导的恣意而为,结果人治加上层级制的权力集中,反而造就了中国最坏的管理模式--皇权专制体系。理性管理思潮强调法和制度,轻乎人的重要性,有时是这个时代里「矫枉必须过正」不得不有的苦衷。只是这样的管理思维既不「现代」,也不可能完全执行,在西方的实践中更遭到不断地修正。然而在我们过度强调之下,管理者学了一堆层级管理的技术后,却不掌握层级制背后的法治精神,反而更加强了皇权专制体系的威力。其实基业长青的组织不可能建立在制度与流程之上,因为制度、流程需要经常改变才足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基业长青的组织一定建立在基业长青的组织文化之上,而好的组织文化一定来自于「人」的精神与教化,这正是中国「礼治社会」的理想。所以中国内圣外王的理想与现代管理也不相背,反而是期待「徒法足以自行」,只重制度而不重视人的思维,才是对现代管理最大的误解。

错误的思潮会把中国导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