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多年的高考热,似乎在近两年呈降温趋势。
据媒体报道,今年全国大部分省份的考生人数都呈下降趋势,而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10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是957万人,比去年减少约65万人。这是继去年以来,高考人数连续第二年下降。
报考人数的再度下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褒贬不一。支持“也许是好事”的人认为,高考人数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及家长的观念转 化,有利社会成才观的理性化;而对此现象忧心忡忡的人认为,这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集中体现。在我看来,这喜忧参半的背后,隐藏着不少深层次的原因。
适龄人口减少是直接原因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高考考生减少,主要是因为适龄入学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出生人口的最高纪录为1990年的2621万人,以后人口数逐步下降,最低的1998年全国出生人口只有 1401万人。根据这些数据可知,我国在现阶段的适龄升学人口数量正不断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年报,2008年—201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分别是849万、834万、803万,这种趋势将对高考产生短期影响。
而我国某知名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发布的报告称,中国的生育高峰在1991年停止。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目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因此,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8年。
多种途径选择为高考分流
由于各地推进中职与普高招生比例要达到1:1,也分流了不少普高学生,这些初中毕业的学生选择一技之长,而不必三年后挤高考这个独木桥(中职生部分也可选择对口升学),尤其是当下大学生就业不易,更让不少学生转变观念。
同时,社会生活正在日益多元化,人们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意识,许多人中学毕业后并没有参加高考,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更早地投入社会。在今天这样一个学习化社会里,工作本身、职业历练倒也是一种难得的学习。
此外,放弃高考的学生里,一部分学生是准备出国留学,有些很早就出国读高中去了。据报道,青岛某中学高三每个班,至少有1/5的学生放弃今年的高考,这些人中不少都是尖子生,他们都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如今确定不报名参加明年高考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已经在国外参加了美国高考、英国高考、德国高考等国外的考试,并且与国外相关高校签订了类似国内录取协议的东西。但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课程班的负责老师建议,国外很多大学录取还是会参考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即使有出国留学打算的学生,也不要轻易放弃高考,况且高考的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身心的一次历练。
就业难成放弃高考的无奈之举
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时,高考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进入大学门,就是公家人”、“包分配”至今仍残留在不少中老年人对大学的理解中。但目前就业神话的破灭,让不少家长开始质疑“大学”、“高考”在新时代的就业含金量。
作为普通家庭,穷尽其财供孩子上完大学不容易,如果毕业后只是做个销售、服务员或小职员,使读大学的结果备受置疑。甚至有的专业,大学毕业还不如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好找工作,技术工人也确实比没有一技之长的本科生吃香。近年来,在我国大学生结构中,农村生源大学生比例急剧下降,正是一个不争的趋势。数据显示,30年来,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了几乎一半。而在上个世纪 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读大学的高投入和不确定回报,尤其是让农村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去高考,既耽误时间,又浪费金钱,放弃高考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
与高考总人数下降形成对比的是,艺考人数却在逆势增长。以山西省为例,今年高考总人数比去年少了两万多人,艺考人数却比去年增加了两千余人,主要增加的是播音主持和其他类的艺术类考生。西岸艺术教育培训中心播音主持专业老师分析,这种现象与艺术类院校扩大招生及艺术类专业就业优势有一定关系。
目前,我国人才培养体制一直以高考作为主导模式,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的教育培养模式就是高考一元化。虽然有建议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声音,但是与之相配套的体系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尽管高考人数的下降,短期内来看有利于考生录取几率的提高和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我们并不应该过于乐观地看待这一现象,这部分不去参加高考的人等高考结束后又该何去何从、有没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机构去培养他们,这将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盲目地为高考人数下降叫好,无疑是“读书无用论”的变异。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现在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堵”上,“疏”才是关键,即怎样让已经培养出来的教育产品成为社会人才,重振教育的信心,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培养机构,让放弃高考的那一部分学生也能学有所用、学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