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锁定水利是颗民生定心丸
山东省委2011年“一号文件”日前出台,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的10%-20%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21日齐鲁网)
水利建设是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重要屏障,是确保生产发展、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因而,无论古今中外,都把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大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山东省委2011年一号文件锁定水利改革发展,既是适应形势发展的明智之举,更体现了保障民生的人本情怀。
近年来,我国乃至全球气候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各种极端天气不断出现,特别是前年南方旱涝灾害暴露出水利建设的弱不禁风,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投入不足,有的质量不硬,致使在灾害天气面前措手不及,给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最近,山东及附近一些省份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同样也暴露出现有水利设施捉襟见肘、抵御力不强的矛盾。
面对罕见旱灾,山东省委省政府启动应急机制,及时下拨、筹措资金,加强供水体系和硬件设施的建设,缓解农业生产用人难题,特别是灾情严重山区民众的饮用水困难。水利发展与发展进入一号文件,并且明确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设目标,既重治标、更重治本,既重眼前、更重长远,既强调政府主导责任、也明确社会各方义务,彰显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集中力量加快防洪工程、水网体系、城乡供水、农田水利等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规划内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重点城市达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完成70%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文件特别提出,各级政府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10%-2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一系列目标措施的提出,无疑进一步强化了水利建设的基础地位,为从容应对各种可能的灾害气候,确保民众安全用水提供了根本保障。
大手笔建设水利,不仅是未来山东经济社会大跨越的防火墙,同时也让广大民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增进幸福感吃上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