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有理


                                 冲动有理

【在看了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后,发现非理性并非就是不好的,冲动也不是就不可取,有时你还真的需要冲动一把,因为我们冲动有理。】

你怎么样我不清楚,但是直到今天,我还没碰到一个从不拖沓的人。遇见麻烦就往后拖,“明日复明日”的现象随处可见。

那我们如何才能战胜这种拖沓的恶习?丹·艾瑞里会告诉我们:运用“非理性”理论,中断对拖沓的适应,就可以解决这个我们一直在用理性思维未能破解的难题。

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决策都应该符合我们的最大利益。不幸的是,我们做不到。既然理性不能帮助我们,那我们是否可以求助于“非理性”?在丹·艾瑞里看来,“非理性”也有很积极的一面,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以超乎我们想象的力量来完满地做好某件事,让我们达到了快乐的终极目标。

这也是宜家模式为什么风行全球的原因。客户自己在宜家买好家具后,打开包装箱,把安装说明书看了一遍,然后自己动手用各种安装螺栓把它组装到一起。尽管客户并非组装家具的专业人士,而且费时费力。但是客户还是很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们可以从自己组装家具中,不仅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专有家具,而且还能获得一种成就感。

这就是宜家效应,即投入劳动越多,凝聚的价值越高,感情就越深。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自豪感和专属感,就需要更多地动手参与创作。

“非理性”的魔力还在于它能把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比如,报复。在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一书中,主人公埃德蒙·唐泰斯就是一个典型的复仇者。他在获得财富后化身为基督山伯爵,倾尽自己的财富与智慧,操纵那些背叛自己的人,并对这些人和他们的家人实施无情地报复。

尽管我们现在身处一个法治的社会,但是还不时地流露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心态。这种报复的欲望不仅仅是让个人获得快感,而是能“从别人那里讨回公道,寻求正义和公平的对待”。

在众人的眼中,“非理性”一词常带有上贬义的意思,轻则指错误,重则指愚蠢,而且对此唯恐避免不及。在丹·艾瑞里看来,这是对“非理性”的误解,是一种偏见。

其实,有时候我们倒很幸运,因为非理性能力可以让我们适应新的环境,信任别人,乐于不断努力,热爱自己的孩子。而这些力量是我们人性的基本组成部分。

就那偏见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想出来的点子比他人的要好。因为我们遵循这样一个法则:“孩子是自己的好。”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我发明的,那就没有什么价值。”

例如索尼公司,它保持着一连串的非常成功的发明记录——半导体收音机、随身听、三枪显像管等。 “如果不是索尼公司自己的发明,他们根本不屑一顾。”正是这种“孩子还是自己的好”的理念让索尼的工程技术人员丧失了创意,让它失去了发展MP3播放器和平板电视的机会,甚至索尼照相机也因与人们普遍使用的电脑存储器不兼容而难以打开销路。

丹·艾瑞里指出:我们要更充分地观察我们的偏见,这些偏见如何影响我们,然后才有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决策。

当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后,会获得一个好的结果,也会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如果把快乐和幸福指数化的话,那我们如何提高我们的幸福生活指数?“适应的法则。”丹·艾瑞里认为,适应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事物过滤器”,它能够帮助人们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正在发生的变化上,预见到可能带来的机会或招致的危险。此外,适应能力让人们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发现重要的变化并加以处理,同时忽略那些非重要变化。

比如,丹·艾瑞里自身就曾因重度烧伤后,不得不与各种疼痛做斗争而苦恼。当他开始去主动地去适应疼痛时,他发现自己并不觉得有多么痛苦了,至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痛苦。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他不再感觉到疼痛了。这是因为适应能力帮助丹·艾瑞里克服了某些伴随疼痛而来的负面情绪。

很多人有过失恋的经历,开始的时候,以为这是世界末日,确信自己一辈子都走不出这个阴影了,也不会再爱其他任何一个人了。可是,实验结果却表明,我们失恋后感觉痛苦郁闷的时间比预期的要短得多。此刻,丹·艾瑞里提出的“适应性”法则起了作用。虽然在短期内我们可能对某人有强烈的情感,但在失去某人后,由于你逐渐适应了没有某人的现实,痛苦随着时间而消失。

不过,丹·艾瑞也指出,相同的经历未必导致同等的适应结果,不同人的适应方式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探索自己独有的生活适应方式。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有莫名其妙的举动。比如,我们会做出一时失控的举动来,完全不受理性的控制。但这就表明你真的会失控?“非理性”告诉我们,一时冲动并非没道理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