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瑞:写给马霑:用镜头精心捕捉那万千精美画面


 

写给马霑:用镜头精心捕捉那万千精美画面

 

董宝瑞

 

马霑走得很急。昨天——2011124上午11时左右,他在碣石山下的昌黎古城街头,一下子倒在地上,再也未能起来。中午1时半许,获悉马霑猝然去世的噩耗,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前一天晚上8时半,我还与他通话,声音犹在呀!

与马霑相识,记不得缘于何时了。他比我小有8岁,不属于同一年龄段的人,算是一个小字辈。知道他,主要因他在昌黎一中校园长大,是没有教过我的英语老师李爱珍的小儿子。不过,算起来,与他相识,怎么也有二三十年了。至少,在26年前的19852月昌黎县文联重新建立时就已经认识。那时,他就已经爱好摄影,成为新成立的昌黎县摄影工作者协会理事了。后来,逐渐也就熟悉了。他是一个爱好摄影,也对摄影感觉颇有灵性的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出任昌黎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马霑,拿着几幅彩色摄影习作找我,请我“点评”,并起题目。我对其在昌黎城北的碣阳湖畔拍摄的开满梨花的老梨树下一位女教师教几个女孩子学习地秧歌舞蹈的照片很感兴趣,题之《婀娜多姿》。后来,他的这幅题为《婀娜多姿》的摄影作品在秦皇岛市展览后,被选送到日本京都,参加了第十届中日友好摄影展览。以后,凡有重大摄影展览,他多带着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找我“点题”,我则尽力帮助他给照片取一个好的题目,使之作品“文图并茂”。后来,闲谈中,才知道他的外祖父是19494月参加国共谈判的国民政府代表团的代表李蒸先生,而我手头有的《冀东名人物》中有李蒸传,我便把多余的一本《冀东名人传》送给他留念。大约是在90年代后期,祖籍昌黎的《当代》文学双月刊副主编汪兆骞先生回到家乡,因上一辈之间的联系,想看看李爱珍老师,马霑请汪兆骞先生吃赵家馆饺子,并带汪兆骞先生去家里看他的母亲。那时,我也陪同汪兆骞先生一起去了他家,看望了李老师。

与马霑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是在我在和讯博客建立个人主页以后。20065月,我发现马霑在昌黎在线的碣石观海社区《摄影天地》专栏开始贴出自己拍摄的昌黎风光作品,觉得完全可以转贴。与他联系后,从那年6月起,我开始在自己的博客上转贴他的昌黎风光及纪事组照。当然,要加一些文字介绍与说明了。这样,我的文章与他的组照成为“碣阳书斋”常常出现的“组合”博文,一直坚持到这次我到北京办事之前贴出的《成为记忆的昌黎古城后行老宅老院》。4年半的时间,我不知道转贴了他多少组照片,从而使许多博友和访客通过他用镜头精心捕捉的万千精美画面,了解了昌黎,认识了昌黎,使昌黎成为不少人的心仪之地。后来,我才知道,马霑在那两年因患心脏病做了开胸搭桥手术,基本处于半休养状态。购置数码照相机后,他忍不住结合调养身体,到处跑起“摄影”来。20071月,我贴出去古冶时凭吊已经废弃的古冶车站照片,而马霑的姥家就在古冶车站附近的王辇庄。他特意来找我,介绍他外祖父李蒸及其家族的情况,使我相继贴出介绍李蒸先生一生的系列文章组合。此后,我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密切起来。近几年,我一有外出机会,就请马霑同行。一同去过他的祖籍乐亭,还有滦南、抚宁、卢龙、滦县等地。

马霑突然去世,并非没有前兆。前两个月,他突发轻微的脑血栓,住院治疗了一些时日,并到北京复查病情。我与他进行了一些联系,特别是《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杂志约我写介绍昌黎玫瑰香葡萄和鼋鱼酒及县情的文章,我请他选择一些插图照片。不想,杂志已出,他没有来得及看一眼就去了。121日上午9点半,我正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他给我打电话,问我在家没有。原来,他到我家附近参加一个朋友聚会,想到家里来一趟。前天早晨,我给他打电话,他没有开机。晚上8点半,与他通上了话。不想,这是我们最后的联系了。

马霑急急地走了,带着他的生命音响与光华。值得欣慰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留下了自己生命的激情和感悟,留下了用自己的镜头精心捕捉的万千精美的画面,留下了一个长长的沉甸甸的生命画卷!

马霑老弟,一路走好!老兄为你送行了!

 

2011125晨于碣阳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