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输液不能医患各打五十大板
杨于泽
去年1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曝,上年一年中国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2.5-3.3的水平。《北京晚报》昨天有个调查性报道,说输液主要是治感冒。医生收入一半靠药,他们能开输液不开口服;病患或其家长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自愿选择输液。
这样的调查,看似全面、客观、公正,既指出了医院与医生的责任,也不留情面地“批评”了病患或其家人的不是。这实质是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去年5月,《中国经济周刊》曾刊登报道,指中国剖腹产率高达46%,世界第一。当时该刊也将方方面面各打五十大板:医院趋利,医生嫌顺产钱少,政府拨付经费不足,保险公司不设“生产险”,妈妈为了保持体形自愿剖腹。大家都有错,也就没有谁向谁承担责任的问题。
在输液、剖腹产中,老百姓是受害者,而医院和医生是获利方,就算双方都有错,但既然医院与医生从这种错误中获益,他们在道义上就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也就是主要的责任。
研究医患这对矛盾,我们必须承认,医生是主导者,患者及其家人是被动的一方。病患到底患什么病,应如何治疗,这是一个专业问题,主动权掌握在医生手中。病患及其家人在医学上是外行,如果他们自作主张,那也不是医生听从病患要求的理由。医生有医学上的权利,也有伦理与法律上的责任,按医学原则作出治疗安排。
将将方方面面各打五十大板,实际上给医院和医生的牟利行为开脱了责任。这样做不仅模糊是非,而且使我们面对问题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实际上,全民输液也好,一半孕妇剖腹产也好,问题的根源只有两个:一是办医的逐利机制,一是政府监管缺位。
现在无论公办还是民办的医院,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结果是医生开的处方越大、用药越多,获利越大。加上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拨款不足,医院在制度上鼓励医生过度医疗,谁下手重,谁奖金和提成就多。所以朱之鑫说,“过度用药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雪上加霜的是,目前医疗市场极端缺乏政府监管。长期以来,我国医疗领域管办不分家,公立医院与政府卫生部门是一家,医疗行为处于无人约束状态。开多少药,用哪些药,医生有完全的自由。但我们看迈克尔·杰克逊猝死后,大家都以为杰克逊是自己死的,但警方突然介入,检察官指控其私人医生穆雷在治疗其失眠症时用药过量。这说明,美国医生的处方权是受到政府严格监管的,医生必须为处方承担法律责任。而全民输液表明,中国医生显然是自由得过头了。
经过以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不言自明:一是要尽快医药分家,消除医生用药的逐利动机;二是政府监管到位,给医生的治疗行为套上紧箍咒,使医生成为为自己的专业行为承担责任的“责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