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限公车,意向令人欣慰措施尚须细化


治堵限公车,意向令人欣慰措施尚须细化

作者:南都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1-25
摘要:限制公务用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城市拥堵问题,它天然与政府权力的限制、监督以及谦卑运作等方面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必须首先明确的是,限制公车也好,公车改革也罢,其核心便是要削减既得利益。有必要在下决心的时刻就做好足够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其过程和结果难免又要落个“无头绪”的局面,不了了之,甚至借改革之名,某些该削减的阶层利益不但不减损,还要悄悄或者明目张胆地增加
 
    日前,广州市交委发布《广州中心城区缓解交通拥堵方案》征求意见稿。与上次的讨论稿相比,此次征求意见稿同样不限汽车上牌,最大的调整在于拟不限外地车。而此前民众呼声很高的限公务车问题,有关部门表示拟参照北京经验,到2015年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新增公务用车指标。
 
    有媒体把此次新公布的治堵方案归纳为“限公车,不限私家车外地车”,虽不全面,但切中要害。尽管依旧是讨论稿,离具体实施、离城市拥堵问题的解决也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前后两次治堵方案的文本区别,已足以让市民有理由感到欣慰。

    同时也应当看到,新治堵方案在不限制牌照和不限制外地车之外,选择了限制公务用车这块老大难的硬骨头来啃,究竟要怎么啃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并且有好的保持?前路可能遇到的难题还有很多,有必要做更周密的布置,更要有迎难而上的魄力

 

    限制公务用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城市拥堵问题,它天然与政府权力的限制、监督以及谦卑运作等方面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检视此次出台的最新方案,所谓“限制公务车”的具体内容,最方便量化的一条是“到2015年,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新增公务用车指标”。而这一条主要侧重于公务车辆不再扩张,类似于承诺,但却着眼于未来。对于现有公务车辆如何限制,却使用了“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进一步加强公务车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等较为含糊的表述,尚未有具体限制措施出台。谈到限制公务车,当然不能说“未来总量不增长”的承诺不重要,但起码眼前城市拥堵的问题主要还是现有车辆造成的,如何有效限制现有公务车的数量及其使用,才是难点中的难点。

    到目前为止,广州到底有多少公务车辆?相关部门从来没有进行过权威信息的发布。哪怕只是为了表明限制公车的决心,也有必要在第一步对整个城市公务用车进行一次绝不留死角的摸底排查与数量统计。哪个单位究竟有多少车辆,分别是什么牌照,登记造册全部向市民公开,一来确保“2015年前不再新增”的承诺真正有据可查、不落空谈,二来也可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更有效的全程监督。在明晰现有公车总量的前提下,需要下达力气做的,便是所谓的严格管理和使用,而另外需要同步进行的是,在总量不增长的前提下逐步削减公务用车,并且列出详细的时间表,这可能是另一块注定难啃但必须啃掉的硬骨头。进而对公职人员和机构进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有目标地削减,当然这是另一个更老大难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广州参加过多次“无车日”活动,其间曾经封存过近9成的公车,实践证明政府单位办公并未因此受到太大影响,足以证明公车总量削减的空间还相当之可观。对于公务车辆,不仅不增加,还要严管理,更承诺进一步减少,唯其如此,才可以算作是限制公车方案的一个像样开始。

    另外,不仅要在治堵方案征求意见阶段广泛征询民意,更要在限制公车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主动接受市民和媒体的监督,并且通过制度化建设确保其顺畅进行。要说得出来,更要看到效果。正如本报社论此前所讲的那样,让监督最终看到切实的效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会很难,而且这种难是带痛的难,但也只有这种让人感觉到痛的监督才会真正管用。正因为广州治堵方案的价值选择,其起点值得赞赏,才更有必要对其治理过程增加关注。必须首先明确的是,限制公车也好,公车改革也罢,其核心便是要削减既得利益。有必要在下决心的时刻就做好足够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其过程和结果难免又要落个“无头绪”的局面,不了了之,甚至借改革之名,某些该削减的阶层利益不但不减损,还要悄悄或者明目张胆地增加。

 

    广州治堵新方案让人欣慰,但也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进一步周密铺陈。首先是民意的进一步吸纳,借由这次社会意见的征询进行更充分的讨论。而最关键的攻坚,也必然会落到“限公车,放私车”的这一价值选择的实现上。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项工作的切实推进,将不仅仅具有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简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