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岂是仅仅上调最低工资就能办到的吗?


  2010年最低工资上调年的接力棒传到了2011年。与此同时,新年伊始,各地密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但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意味着企业要缴纳的社保标准相应提升,这也增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月25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在2011年将会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和监管制度。适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积极探索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暨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统计学教授韩兆洲认为,经营效益好的企业不会担心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经营效益不好的企业应该从自身经营管理上找原因,而不是单从工资方面找原因。相反提高标准有利于加快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的脚步

  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企业重新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仅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就能完成的。况且,在时下的中国,“上有对策,下有对策”是常事,即使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一些不良企业依然会想方设法把“多出的钱”给敛回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的战略转型已是迫在眉睫,正如“转型”大师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曾言,“到了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企业主动预见未来,实行战略转型,企业分析、预见和控制转型风险对于转型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很多中小型企业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虽然高层管理人员不断地强调全新愿景,但却总是停留在语言上,不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如何使企业的战略深入人心、留住优秀人才,就成了这些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

  态度决定一切,观念影响行为。如果企业失去与理念相匹配的行到,再科学的发展战略也没有意义。现代企业要转型,企业必须转变本身的用人观念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永远把劳动力当成成本,没有提升到资本的层面,则企业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现代企业要转型,要逐渐摆脱以低成本、大规模、模仿创新的生产方式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这除了需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外,还需要企业在面临全新的市场环境,这些方面的改变都要提高运营管理能力,实现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