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郎朗白宫演奏之争看艺术政治
严辉文
著名钢琴家郎朗19日晚受邀前往白宫,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举办的国宴中进行演奏。其演奏的曲目之一《我的祖国》系1956年上映的影片《上甘岭》的主题曲,而电影再现的恰恰是中美两国军队在朝鲜战争期间的一场著名的残酷战役。面对由此引发的不同解读,郎朗回应:别把艺术的选择泛政治化。(见1月25日《长江日报》)
在部分网友的解读中,郎朗在两国领导人会晤的重要场合演奏这样的作品有点“不合时宜”,还有网友说如果演奏《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论是彰显东方特色还是淡化政治背景都比《我的祖国》更为恰当。这些说法不一定没有道理,不过,正如艺术有个性一样,艺术家更是有个性的。比如,《我的祖国》作者之一乔羽就认为,这个曲目主要是表现上世纪50年代祖国的美好,言下之意,可作为纯粹音乐代言东方中国。而钢琴家郎朗更是从国宴这个特殊场合和音乐的东方特色等需要来考量的。这个意思其实很清楚,国宴不等同于一个一般的音乐演奏会,需要旋律非常优美,可听性很强,长度适中等等。需要演奏家把个人的思考、个人的特长发挥到极致的同时,更多地从演奏的场合、参与的对象以及音乐的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认真选择。
网友争辩着政治的适宜性,郎朗看重艺术表现力,看起来争议归争议,艺术归艺术,有点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意思,但是如果从艺术政治的角度审视,郎朗白宫演奏之争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的年代,已经不大提艺术为政治服务了。诚然,艺术有自身的规律,艺术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是艺术的地方性、民族性,艺术的爱国属性甚至于政治诉求远非空穴来风,只不过是容易被艺术的丰富表现力、艺术的唯美、艺术的技术化倾向所掩盖而已。艺术家重在追求和表现艺术的美,受众亦更多地沉浸于艺术的感染力,这也可能使艺术的政治性退隐。
可以不提艺术为政治服务,但是不能怀疑艺术政治本身,尤其是在一些存在特别需要的场合,艺术家的艺术素养根本无法替代政治考量。正如大众的艺术素养参差不齐一样,实事求是地说,艺术家的政治观大多是淡薄或者甚至是幼稚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女明星身披日本旗帜时装以丑为美而不自觉,有的艺术家身陷政治之争政治漩涡难以自拔从而影响艺术成就的缘故。
回到郎朗白宫演奏之争上来,网友们“不合时宜”的批评未必就没有一定的道理。从钢琴家郎朗的艺术选择看,或者他自认为演奏《我的祖国》是最恰当选择,但是从国宴政治、邦交政治和国际政治着眼,这又未必是一种最恰当的选择。在这样的场合,艺术主题的选择应该是审慎的,艺术政治的适宜原则,或者换言之艺术与政治不相冲突的考量,实在不应该是一个可以轻视的问题。
0126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场论/郎朗选曲子的确不太恰当:http://szsb.sznews.com/html/2011-01/26/content_1425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