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上百“是必须的”


  随着赵本山的小品越来越火,一些东北话也开始在全国流行起来。其中,“是必须的”这句话最有特点。这里,我想谈的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将要重新站上每桶100美元的高位,那也是“必须的”。

  前段时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出现明显上涨势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秘书处在2011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表明,上一个交易周欧佩克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达到每桶93.30美元,上涨2.32美元。这是欧佩克周油价连续第七周上涨。甚至,截止到1月18日收盘,伦敦市场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达到97.80美元/桶。

  针对目前的国际油价走势,《国际商报》记者最近也对我进行了采访。我的态度也很明确,从中长期来看,国际油价不仅要上100美元/桶,甚至还要上200美元/桶甚至更高。很明显,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只能够越开采越少,油价上涨是一个长期趋势。事实上,上世纪70年代初,也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国际油价也只不过是每桶2美元左右。不过,国际油价的中长期看涨是一个ABC般的常识性问题,而现在最应当解答的问题是短期来看国际油价走势如何。更确切说,国际油价在2011年到底会不会重新达到100美元/桶的高度。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对世界经济复苏的看法如何。

  早在2008年上半年,国际市场油价就已经达到每桶147美元的高度。不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年末,国际油价曾经降至每桶不足40美元的水平。经过了2009年和2010年两年时间的恢复,目前国际油价再次回归原油的上升通道。短期内,油价很有可能突破100美元/桶,甚至可能继续上行。即使2011年上半年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在2011年下半年也还有很大可能实现。

  做出这种判断主要基于如下理由:首先,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许多国家出现通货膨胀的苗头,而即使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并未发生本质变化,但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原油也有一个重新估价的过程;其次,接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之后,投资者的心理更为谨慎,更多由风险偏好趋向风险规避,一些投资者对与虚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各种金融产品退避三舍,投资转向原油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宗商品;再者,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特别是中国对原油需求显得十分殷切以及市场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担忧有所减弱,原油需求也处于增长的态势。此外,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结构侧重于服务业,制造业的发展国家侧重于科技要素的贡献,而也对石油依赖程度较低,因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对石油价格也较为“抗涨”。

  现在看来,国际油价果真跃上100美元/桶的高度并不值得十分可怕,而最令人可怕的是人们对此表现出的麻木态度。前不久,欧佩克轮值主席、伊朗石油部长马苏德·米尔-卡齐米表示:“即便油价突破100美元欧佩克也没有必要为此召开紧急会议。部分欧佩克成员认为,即使油价达到110美元甚至120美元,都没有必要召开紧急会议。” 目前看来,伊朗、委内瑞拉和利比亚希望国际油价超过100美元,以此抵消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

  令人担忧的应该是,如果国际油价涨势刹不住车,任其放肆下去,那么国际油价自然会充满泡沫。事实上,如果世界经济的复苏建立在充满泡沫的油价基础上,那么,这种复苏也自然带有泡沫。从这个意义上讲,泡沫并不是虚拟经济的“专利”,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产生大量的经济泡沫,而实体经济的不当发展也同样会遇到泡沫的威胁。令人稍许欣慰的是,随着油价在100美元/桶附近徘徊,国际市场油价的空方力量也在逐渐聚集。国际能源机构还表示,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及其他国家产油量的提高,使欧佩克日产量提高至2960万桶,已经达到2008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不过,这些中东国家增产石油的行动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孤立的自发行为。据悉,欧佩克已决定在2011年6月的定期会议之前,不会调整该组织的原油产量。客观地看,相对于美联储印钞票的速度而言,这些中东国家扩大石油生产的速度还是要慢一些。

  总的来看,国际油价逼近100美元/桶对全球经济复苏会有影响,但只会拖累经济复苏的进度,而不会改变经济复苏的方向。以中国为例,2010的对外原油依存度再达53.7%,再创新高,而2010年发布的《能源蓝皮书》中预测,10年之后,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应该说未来,中国原油的需求将对国际油价继续产生较大的影响。既然油价上百不能够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产生巨大阻力,那么,反过来讲,近期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会支持国际市场每桶100美元以上的油价的。不过,即使突破了100美元/桶的整数关口,短时间内国际油价也不具备立刻挑战每桶147美元历史记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