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男女生“1米线”禁区有“越轨”之嫌


设定男女生“1米线”禁区有“越轨”之嫌
 
成都盐道街中学高中部德育处主任肖龙云介绍,针对初高中阶段的学生礼仪教育,学校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他说,初高中的学生异性交往设定了文明交往的距离。异性同学的交往距离一般为0.8米~1米,低于50厘米算亲密交往。对异性之间在公共场所交往距离低于50厘米的,老师会对学生提出批评,情节严重的还要处分。(24日成都商报)
 
教育学生讲究文明礼仪,倡导互相尊重、互敬互爱的文明、健康风气,以彰显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文化内涵,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至高中阶段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做出规定,也是与时俱进,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然而,男女生交往“一米线”校规的出现,却让人倍感错愕:这样的文明礼仪是不是已经“越轨”了?
设定异性同学交往“一米线”禁区,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男女授受不尽的“孔孟之道”。最近一段时期,就如何复兴国学,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社会各界展开了广泛热议,比较主流的观念就是持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千年之前歧视妇女、束缚男女正常交往的封建陋规再度出现在21世纪的校园,不啻是把糟粕当精华,把陈规陋习当先进文化。
过去讲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就是通过禁锢的方式,防止有失“妇德”的越轨行为,即使是这种保守的“规矩”也相当笼统,只要不过度亲密或者有肌肤接触;明确规定男女生距离之间的交往距离,对突破“禁区”的就得给予批评甚至处分,比过去的封建礼教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如今的开放、开明、文明社会,握手、拥抱、跳交谊舞等都已经成为学生交流交往重要形式,如此校规的出笼,无疑显得很不协调。
不是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文明、健康的礼仪观、交往观和人生观,而试图通过一刀切的“距离”让男女生“划清界限”,不但很教条,更具封建主义色彩,这一不折不扣的舍本逐末做法,事实上也不具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老师莫非每天还要带上标尺丈量男女学生之间的距离?上课、下课或放学时“摩肩接踵”是校园很常见的景观,如何让大家也都保持“一米线”?在集体娱乐、联欢或比赛等公共场合,又怎么才能避免闯入一米线的禁区?
这种矫枉过正、让人哑然失笑的“一米线”校规,显然是歪嘴和尚念错了经,与其说是在倡导文明礼仪,毋宁说是对文明礼仪的亵渎,这种复古加越轨的文明礼仪还是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