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助力西部崛起
记者 张敏洁
2009年6月25日,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正式获批,一个面积达7.98万平方公里,横跨陕甘两省“七市一区”规模空前的经济区开始浮出水面。
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成立伊始就被定位为中国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龙头区。而《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将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全国内陆型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的增长极。
而在今天,作为一个全新的区域经济名词,“关中—天水经济区”也早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由来
事实上,作为区域经济的概念,关中城市群(经济区)的提法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时任陕西省省长的陈德铭就在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上高调提出了关中城市群的概念。随后,“关中城市群”概念开始频繁进入公众视野。
尤其是2006年4月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主导的关中经济带部分城市市长座谈会在西安的召开更是显示了国家欲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界限、打造大关中经济带的决心。
据记者了解,此次会议不仅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凌6市(区)领导悉数到场,而且还特意邀请了河南的洛阳、三门峡,甘肃的天水、山西的运城4城市的负责人。
而种种迹象表明,邀请关中以外4城市参加此次会议是国家有意为之,这预示着国家意欲建设以西安为龙头,打破周边各省行政区划限制的大关中经济带,从而最终实现区域合作发展的战略思路逐渐明晰。
与此同时,此次会议也让现任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的经济学家张宝通感到很是欣慰,因为在此之前,他呼吁构筑关中城市群已有很长时间。
而在会上,时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的曹玉书也明确指出,培育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事关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大局。
随后的2007年,由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大关中论坛”在西安的成功召开则更是将这一概念引向了可能,据悉,此次大会通过了大关中论坛倡议书,明确提出了以大西安为中心,构建大关中城市群、建设大关中经济区的宏伟构想。
而巧合的是,此前刚刚出台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将大关中经济区确定为与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并列的三大经济区之一,而在将来的西部大开发中,大关中经济区将依托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资源富集、现有发展基础较好等优势,加快培育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与此同时,陕西对关中城市群的设想也并没有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按照特色明显、错位发展、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整体推动的原则,在关中城市群内部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力促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聚集,从而最终形成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城市群。
尤其是2008年出台的《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更是针对关中城市群的产业布局进行了具体的规划。根据此规划,关中城市群将按照“产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集群化”的思路,重点围绕装备制造、化工、高新技术、有色冶金、食品、轻纺六大领域,培育壮大20个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预计到2012年,产业集群化发展将成为关中城市群产业发展的主体形态,单年销售收入在200亿元以上的集群就达10个以上,而整个关中城市群的产业集群的年销售收入则接近9000亿元。
与此同时,刚刚获批的《规划》也明确要求,未来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将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即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以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为依托,以宝鸡、铜川、渭南、商洛、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为节点,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带;以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为依托,加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向南北两翼发展。
而这一思路也得到了陕西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的进一步证实,祝作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内,陕西将以实质性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为切入点,加快重要园区的建设,从而带动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全面发展。
事实上,除了西安、咸阳两个核心城市外,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其他几个城市也均已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如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宝鸡主抓机床制造、重型汽车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制造和商贸旅游;建材基地铜川则在能源、陶瓷、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上用力;而农业大市渭南的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将得到发展;另外,商洛的发展重心放在了现代材料、现代中药及生态旅游上;杨凌则主要发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产业;而惟一地处甘肃的天水也将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业作为其发展的优势产业。
西北首个国家级经济区
而今,每年一届的大关中论坛已经成为陕甘两省联手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平台。而随着《规划》的获批,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则一跃成为国家战略。
作为西部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和商洛部分区县以及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以及甘肃的平凉、庆阳、陇南地区。
而“一高地,四基地”则是国家赋予关中—天水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核心定位。即到202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使整个经济区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与此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也将以西(安)咸(阳)一体化为核心,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亮点,整合区内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推动西部大开发下一个10年的发展。
对此,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袁纯清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未来的关中经济区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并以西安都市圈为龙头,加速推进西咸一体化,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带动关中城镇群快速崛起,力争到2020年把关中建成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而甘肃省常务副省长冯健身则宣称,力争到2020年,天水经济区的生产总值达到1855亿年元,年均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91亿元,年均增长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72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9610元,年均增长13.2%。
关中—天水经济区雏形初现
作为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大城市群之一,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这里不仅拥有我国西部地区惟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而且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具优势和潜力的区域,因而,关中城市群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让人欣慰的是,当前陕西省政府力推“西咸一体化”进程为关中城市群建设开了个好头,同时也为整个关中城市群的崛起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或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陕西省政府才最终确定了建设关中城市群的主要原则,即一是空间布局为“一轴一环三走廊”;二是关中城市群的产业布局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关中公路环线以内原则上不再建能源化工企业,对原有的能源化工企业要进行综合治理;三是强化交通、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绿化,特别是对植树、蓄水、治污等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与此同时,在做大关中—天水经济区“大核心”的同时,宝鸡、渭南、铜川、杨凌等次中心城市也在竞争中快速崛起,与西咸两市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尤其近年来是宝鸡的异军突起更使得关中城市群首位度偏高的情况得到了改观。
据了解,作为陕西的第二大城市,宝鸡自2003年以来在短短几年间城市建成面积便由5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了现在的近70平方公里,其城市人口也由50多万增加到了80万。
而按照规划,2015年宝鸡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将达到120万人。但在宝鸡市市长戴征社看来,宝鸡的最大优势仍然是区位优势,他表示,作为中原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宝鸡是连接西安、兰州、成都、银川四大省会城市的交通枢纽,是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同时也是西部大开发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因而宝鸡不仅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举足轻重,而且也正在成为东部资本投资西部市场的战略要地。
但在谈及宝鸡的未来时,戴征社却表示,为了适应加快关中城市群发展的需要,宝鸡将超前建设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城市大环线和秦岭北麓生态观光大道工程,形成以“四横十纵一环一道”为骨架的市区快捷交通网。
事实上,在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超常规发展的不只是宝鸡一个城市,包括渭南、铜川甚至新兴城市杨凌均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号称关中门户的渭南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渭南高新区、渭南经开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全力构筑“一河两岸、四大组团”的城市战略框架。而且宣称,到2020年,渭南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将发展至8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80万人。而刚刚过去的2009年,该市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则分别达到655.5亿元和65.4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毗邻陕北能源基地的铜川也通过华能铜川电厂等一批大项目纷纷建成投产,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据了解,2009年铜川实现生产总值155.86亿元,同比增长15.2%,地方财政收入10.08亿元,增长34.29%,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
另外,杨凌、商洛甚至天水也在过去的一年中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思路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对此,大关中论坛的倡导者,同时也兼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张宝通向记者表示,“关中要实现率先发展,必须通力合作,大手笔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建设。”
而作为知名的经济学家的张宝通更是在多个场合疾呼构建关中城市群“刻不容缓”。“如果陕西再不加快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建设,将不仅被沿海远远抛在后面,而且与重庆、四川、河南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最后将彻底丧失在西部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的重要地位。”张宝通说。
合作共赢旅游业先行
值得欣慰的是,借助关中—天水经济区这一平台,短短一年时间,区内七市一区之间的合作便已初见成效,尤其是各城市间旅游业的合作更是成绩喜人。
据记者了解,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关中地区是陕西最为富庶的地区,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称。尤其是核心城市西安不仅拥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而且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天然历史博物馆”。而毗邻的咸阳则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都城和13个朝代的京畿重地,素有“中国第一帝都”的美誉。另外,宝鸡、渭南、铜川以及杨凌等城市也都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旅游产业上彼此展开了合作。
而天水作为甘肃省内惟一进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城市,不仅区位优势明显,而且毗邻关中,与关中同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远古氏族文化、华夏寻根文化、儒释道文化遗址众多,血脉相通,在发展文化旅游合作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
对此,天水市委党校讲师肖爱生认为,西安、宝鸡、天水山相连、水相依,发展宗教文化和寻根祭祖文化一脉相承。如西安小寨的大小雁塔、慈恩寺,宝鸡扶风的法门寺,天水的麦积山,均是佛教圣地,都以弘扬佛教文化而闻名。
而随着天宝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西安、宝鸡、天水三个纵向长度不过300公里的城市,完全可以对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打造出一条宗教旅游长廊,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事实上,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重要的次核心城市,天水也正在积极与关中各市区旅游部门共同协商,发起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产业联盟,以联合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无独有偶,记者也在天水官方提供的一份《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上看到,《规划》批复一年来,天水主动出击,对毗邻的关中旅游市场进行了重点营销,而且先后赴西安、宝鸡等重点旅游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旅游推介和营销活动,参加了第13届“西洽会”,举办了“神奇天水、陇上江南——关中人最亲近的地方”大型主题旅游推介活动。
不仅如此,天水还在西安开展了“三小时到麦积山”、“避暑胜地纳凉天堂-天水”、“走进仙人崖、亲近大自然”等大型推介活动,与西安等城市利用电视、报刊、公交车等形式进行旅游宣传,并通过旅行社组团,力争在产品互推、品牌互介、线路互通、客源互送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对此,天水市旅游局副局长陈海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天水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赖和借助西安等城市的辐射影响力。因此,天水在旅游线路开发上将依托伏羲文化和伏羲庙景点,重点开发建设以西安黄帝陵—宝鸡炎帝陵—天水伏羲庙为主的寻根祭祖旅游线, 并通过与西安、宝鸡的积极衔接,打造出一条完整的寻根祭祖旅游线。
不仅如此,天水还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麦积山石窟、大象山、水帘洞等为重点,与西安的大唐文化、宝鸡的法门市佛教文化对接的佛教石窟艺术旅游线上,而天水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天然林景观也将在整个经济区内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示范旅游观光区,在带动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必将把天水的高新农业技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尤其是“天水百里生态旅游线”项目规划方案的出炉更使得两者的合作前景无限。
按照计划,2010年,天水将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660万人次,较2009年增长2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亿元,较2009年增长28%,比2007年翻一番,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到2012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1000万人次,人均旅游消费达500元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0%。
而在这一平台的推动下,不仅仅是旅游部门,陕甘两省的文物部门同样也借机实现了两地的资源整合。
据记者了解,作为文物资源同样非常丰富的省份,甘肃希望将借助国务院实施《规划》的机会,与陕西省整合资源,共同打造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
为了顺利实现国家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成一个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文物旅游胜地的远程目标,陕甘两省文物部门目前已经开展了积极的研讨和沟通,并就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初步共识,而且还于2009年底签署了《落实<规划>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框架性合作协议》。
按照此协议,位于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大地湾遗址、大堡子山遗址、马家塬战国墓地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重要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并与陕西厚重广博的众多文化遗存相结合,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旅游胜地。
不仅如此,甘肃省文物局还要求省内其他规划涉及地区和相关文博单位,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周边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沟通联络,实现陕甘两个文物大省的强强联合,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逐步扭转陇东南地区文物资源相对丰富、保护利用水平不高的现状,从而最终实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目的。
进入2010年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城市间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步伐也开始明显加快。2010年4月1日,由西安市旅游局倡议的首届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局长座谈会在西安成功召开。会上,与会的15个城市旅游局局长共同签署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城市2010年合作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要以西安为中心,整合15座城市的旅游资源,将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不仅如此,15城市还将联手树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的整体形象,而具体活动则由西安市旅游局牵头,各市分别提出本地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旅游景区(点),根据其交通的可进入性、资源的互补性和市场的需求性,整合编排包装一批独具特色、适销对路的关天经济区域旅游经典系列线路,发展历史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打造“中国国家地理中心之旅”。
与此同时,旨在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旅游资源整合,发挥中心城市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关中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也于2010年5月22日在西安成功召开。
据记者了解,此次会议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产业联盟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会上明确了联盟章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联盟一卡通”初步实施方案以及联盟2010年度计划等,为联盟今后的发展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而面对这一机遇,西安也将联合相关地区推出4条旅游线路,并依托关中-天水经济区,积极开展城际合作,举办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旅游局长会议,推进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华山-翠华山-太白山自然生态走廊、西安-延安-榆林红色走廊、西安大慈恩寺-宝鸡法门寺-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宗教走廊的开发和推荐。
与此同时,对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经济圈影响深远的西安—天水“麦积号”旅游专列也正在两市的共同努力下即将成行。
对此,陕西省旅游局副局长陈清亮表示,对陕甘两地旅游业来说,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激活国际、国内以及本地客源市场历史性的友好握手,针对旅游线路,两地携手打造,共同受益。
因此可以肯定的说,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不断发展,未来旅游区域界限、出游季节等无疑将被进一步淡化,人们出行将更加自如,而以主体产品体验更多的旅游“黄金套餐”也为期不远。
七市一区共谋未来
作为我国西部产业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新设立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内仅关中地区就有7个国家级产业开发区(基地)和2个省级开发区。而按照《规划》提出的“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关中—天水经济区未来将把装备制造、新兴战略产业以及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等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着力打造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输配电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15个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事实上,积极实施《规划》已成为陕甘两省当前乃至“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布局。
而针对以往关中地区当前发展受制于城市群平台经济体量、城市功能承载力不足等问题,关中—天水经济区一开始便把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作为切入点。规划设立横跨渭河两岸,覆盖西、咸两市的西咸新区,一方面高起点启动建设大城市功能拓展板块,另一方面,将西安、咸阳两市联接为有机整体。
不仅如此,陕西还计划将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而按照《规划》,到2020年,以西咸新区为核心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区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主城区控制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示范改革基地是国家赋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另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陕西省政府在其2010年6月出台的《关于切实抓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便明确提出了西安建设统筹科技资源示范改革基地的三大步骤。
而根据记者的了解,目前正在加紧制定的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研究报告和方案已经有了基本思路,即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重点突破、分段实施”的原则,积极打造“技术市场搭台、创新联盟引领、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园区承载”的统筹科技资源新机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咸新区的高起点建设已经在无形中影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他城市的发展思路,而今,生态、民生、人文、环保等理念也正在成为经济区各城市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共同切入点。
对此,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西咸新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忙全表示,与国内外先进经济区相比较,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短板”不仅在于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群产业体量小,而且还在于城市功能的不完善。因此,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城市功能尤其是事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功能建设将是未来大西安建设的重中之重。
而西安市常务副市长董军则认为,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协作配套,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乃至全国产业分工的大格局中,合理确定各自优势产业,建立起体现区域特色要求的新型化、多元化产业体系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实现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务。
与此同时,一直关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张津梁也认为,在“十二五”规划中,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规划要以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为主,选准突破口。规划要先易后难,旅游、物流等是各个城市利益共享的产业,容易沟通,应该优先发展。
关中—天水经济区将成西部龙头
今天,“现代关中、科技关中、生态关中、人文关中”已经被确定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未来最重要的发展价值取向。
为此,陕西在《意见》中明确了“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加快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建设、建设以杨陵为依托的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七大目标任务,并对《规划》中提出的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环保和统筹城乡等政策精心梳理,从构建产业体系、促进生态文明等六方面细化落实,提出了包括对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给予准入、土地供应、资金供给以及探索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基金等在内的22项体制机制创新框架。
与此同时,陕西也迅速通过了《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而目前已经纳入西安大都市圈的西咸新区将以泾渭新区、沣渭新区和渭河生态景观带建设开发为重点,集中打造城市特色功能区、生物产业、环保产业、现代制造业、临空产业和以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总体上形成“两区一带”的建设格局。
而在2010年6月8日召开的《规划》颁布实施一周年的新闻发布会上,西安市常务副市长董军表示,过去的一年,是西安市实施《规划》谋篇布局、蓄势而发的重要一年。我们明确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定位,并将贯彻落实《规划》全面纳入“十二五”规划范畴,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三环经济圈等专项规划。
而根据初步编制的规划,西安的长期目标则定位为“一都九城”,即在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一个总目标下,以“国际文化之城”、“国际历史之城”、“国际科技之城”、“国际教育之城”、“国际旅游之城”、“国际健康之城”、“国际航天航空之城”、“国际商贸之城”、“国际金融之城”等九大类城市功能建设为支撑目标,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区域性和专业性,指引西安市对外开放的长期工作。
与此同时,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的渭南、宝鸡、铜川、杨凌等城市也不甘落后,纷纷携起手来展开合作共赢。尤其是每年一届的关中市长联席会议的更名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市长联席会议更为各方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而迅速扩容的交通体系也使得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随着《规划》的不断落实,可以想象,一个以西安为中心的3小时交通圈将覆盖关中—天水经济区所有城市。从“打基础”转到“谋突破”,这是诸多经济专家对西部未来发展的判断。而继北部湾、成渝经济区之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崛起正在促使这一全国区域经济结构协调优化的战略展望变得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