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认为,理工科出身的作家属于另类。其实有才华的作家中,理科出身的不在少数,比如早年的鲁迅、林徽因,现代的余华、郭敬明,以及最近国内大受欢迎的历史作家曹三公子。
曹三公子,本名曹昇,他的著作,读者乍看书名,会以为是历史悬疑小说:《流血的仕途》、《嗜血的皇冠》,无一不充斥着浓浓的血腥味道。细读书里面的内容才发现,曹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现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对于历史上一些空白的地方,他也尽量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填补。或许这就是理科出身的作家的写作特点,总想让人明确地看到起因和结果。
问:有人说,很多史书都掺杂了时代和作者本人的倾向,作为一个历史作家,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曹昇:即使是我们自己做过的事情,也无法保证描述的绝对客观。因此,对史料要有个谨慎怀疑的态度。但这并不是否定了史书的价值,大量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史书上很多的记载是真实的。
但是史料上也有很多空白的地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有断篇的感觉。这时候,作为历史作者,只好用合理的推测将这段空白填补进去。连推测也无法进行的时候,就会用想象——想象自己是这个历史人物,处在那个时代会做什么。我在写历史的过程中,大部分还是尊重史实,尽量在史料的基础上写作。
问:你的书名都带一个“血”字,你眼中的历史总是和血联系在一起吗?
曹昇:鲁迅曾说过,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就写着“吃人”两个字,所以离不开“血”。流血是因为争斗,而争斗来源于欲望。我就是要提醒现代人,满足欲望就要付出相应代价。
当然,有人说欲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西方的发展史,就是欲望张扬的历程。其实,西方的扩张过程在某些时候还有信仰在里面,例如十字军东征等,都有信仰的背景。中国的发展史,我们看到的是赤裸裸的争权夺利,包括土地、美女、金银财宝。这种欲望里缺少神圣的东西。
但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并非所有人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如果这些欲望不加以节制,未来会很可怕。节制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获得成功。例如篡权西汉的王莽,其家族是西汉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奋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礼经》。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作为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王莽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为后来的篡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信仰的力量似乎很薄弱。
曹昇:有个印度挑夫的故事,挑夫在挑担上山的时候,通常腿脚很快,但是他们常常会在半途中停下来。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走的太快了,要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跟上来。现代社会的发展车轮转得很快,我们已经被裹挟进去,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思考我们走到了哪里,思考为什么而竞争,思考自己是谁?
某段时间,儒家思想曾被作为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然而,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强调礼乐。孔子出行,会把礼节做的特别细致周全,甚至迎接客人都要沐浴更衣。现代社会的节奏很快,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沟通已经不用见面,更遑论礼节。仪式和礼节是种介质,把我们对人、对自然的尊重及敬畏表达出来。
问:写刘秀的时候,你特意提到了“秀”。为什么你觉得刘秀带上皇冠的过程是一场秀呢?
曹昇:我们看古人,唯一能寻找到的价值,是他的心路历程,喜怒哀乐。在书里,我着重讲了命运与努力的关系。汉代社会无比迷信,而刘秀作为皇帝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在还没出生的时候,算命的人就指出他未来称王的命运。他的人生,似乎是按照一个既定的剧本演绎的。
对“命运”这个话题,永远不乏探讨。人在一生中,对命运有个接受的过程。年轻的时候,对“命运”嗤之以鼻,总相信人定胜天;但遇到一些挫折后,可能又成为“宿命说”的支持派了。
问:当你自己重读历史,重新书写历史的时候,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曹昇:最大的收获是心平气和。你会将生命中很多事情都看淡了。历史上那么多大人物、那么多丰功伟业都随着时间烟消云散,自己这种小人物的境遇变迁又算得了什么?
历史让我们心平气和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