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不应是“人群中的孤独”


  我终于决定不回苏北老家过春节了,那种岁岁依旧的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实在难以驱动我每年都拖着疲惫身躯不远千里。现在,在中国西南这座冬日阴霾不散的山城,我知道,我肯定会带着淡淡乡愁与心灵孤独,过一个有些无聊的春节。

  “回家,每年春节家都要回!不回家不行,你们想想,你不用上班呆在家,跟着老婆孩子,吃着火锅还唱着红歌,突然她们告诉你想家了……所以回家过年的日子才是好日子!”知道我不回家,老家兄弟用《让子弹飞》里的“葛优体”给发来一条这样的短信。我不想做太多解释,简单自嘲地回复说,其实春节时在家里读些经典,偶然发点短信传点箴言,也挺好的。

  这些当然不是我春节最想要的文化活动。我的确是个很不喜欢唱歌跳舞的人,也拒绝与朋友一起去歌厅舞场。这两天,我也在查询与思索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但结果总是很失望。要找到可以熨帖与释放自己心情的文化时空,真不容易呀。最后,目光又难免聚焦到那台体现国家文化意志的央视春晚上。

  尽管春晚已经被无数人视为馊了的“文化年夜饭”,但它那歌舞升平庆功犒赏式的一元文化强劲辐射力,就算是不想看的人们,也免不了要闻到其中气味。当然,央视春晚也能产生笑声的。比如,这些天关于东北佬赵本山的春晚叙事层出不穷,相信在经过事先张扬后,他依旧可以用缺少深刻与怜悯的嘲讽,用独特的狡黠与聪明,在戏弄与调侃中收获一片笑声与掌声。

  不过,这些都不是我喜欢的。我已经不指望在央视春晚上可以看到一种值得期待的文化态度。诚然,今年那对曾以一首《春天里》濡湿很多人双眼的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也要在春晚上一展他们“爷们儿体格沧桑歌喉”。或许,声音依旧沙哑,姿态仍然苍凉,但我又想,在春晚的国家桃花源映衬下,他们又能进行怎样平民化的价值传递呢?

  真正有态度有价值的春节文化,绝不是体现于一台春晚,更不会体现在某个特定的文化表现上。作为有着浓厚传统的中国春节,要真正赋含着应有的文化品质,从根本上讲,它取决于让广阔的民间拥有充分体验式、狂欢式的文化娱乐。不必讳言,这个时代的民间文化活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了。

  经过查询,我知道今年春节各地人们仍然多是要面对那些主题被复制了无数次的模式化表演,这大抵也成为一些政府部门例行的工作了。没有文化独立、没有原创精神,也没有民间参与,只是程式化的狂欢与颂扬,只是封闭式的宣讲与传播,自然根本不可能提供擦拭人们心灵的文化纱布。在文化体验上,有时心理距离要远远大于时空距离。这里再套用葛优的一句台词,叫“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我觉得,在一个价值溃散的年代,文化认同面临的巨大困境,甚至会让每个人都有“人群中的孤独”。

  春节是中国最有影响的传统佳节,它本应给所有人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而这种提供,又绝不是通过垄断式主流话语供给就能完成的,从根本上讲,它还得依托于足够开放与自由的民间自发参与。现在,公众要想找一个可以提供共同价值的文化场域,真的太难。于是,身在哪里,内心都可能是一片荒凉。有时,甚至是愈热闹,愈孤独。就像我现在相信,就算不是在异乡的城市过年,也注定逃不开那种春节的文化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