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保障房分配事关公平与正义


深圳保障房分配事关公平与正义

    深圳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终审公告,赶在元旦前“低调”发布,却得到了公众“高调”质疑。从五大疑点,到十大质疑,再到网络、论坛铺天盖地的追问,公众和媒体可没因为节日气氛,而稀释对这一公共利益的关注和监督。这一点,也许令有关方面始料不及,但仔细想想又在意料之中。
    从去年初持续到今年,第二次保障房分配可以说牵动了一个城市的神经。检索晶报社论,赫然发现相关的题材在一年时间内共有十多篇,从忧心忡忡到心急如焚,从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到义正词严、理性建设,该说的话说了,该讲的道理讲了,可结果还是这样令人失望。我们不相信相关部门不懂道理不讲常识,我们也不相信媒体和公众的议论对相关部门没有任何触动,那么,问题出在哪,究竟有什么理由躲闪公众的疑问呢?事实已证明,越是回避,越是信息不透明,问题就复杂,公众就越聚集于此话题,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客观地说,保障房分配确实不易,公众关注度高,难度大,工作又复杂又繁琐。这些“不易”,公众都能理解,市民也会配合。可事态发展至此,就不是“难度”与“复杂”能够解释了,公众就有理由怀疑其中有些“难言之隐”了,因为,在公共利益面前,不应该有任何不可宣示的秘密,不应该有任何不可告人的隐私。
    常识之谓常识,就是众所周知之事,其实也是“废话”。可关于保障房分配这类百姓关心,公众、舆论热议的大事,偏偏相关部门不按“事理”出牌,那么,就有必要再次回到常识,再次从讲“废话”开始,尤其要讲清楚,媒体、公众为何要关注保障房分配。
    首先,公众关注保障房分配,不是和谁过不去,不是存心找其中的猫腻和茬子,存心要给谁难堪,而是因为这是切切实实的公共利益。大道理不多说了,从中央到省、市,召开的相关会议,出台的各种文件、规定,都把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意义讲得无比透彻。简言之,这项兜底性政策不是福利,不是施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尽的义务。从大道理到小道理,既然是义务,就应该以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进行,在资源紧缺的客观条件局限下,以合理的方式优先满足最困难、最有需要的人群,以此,才对得起政策善意。而公众及媒体的关注,也就是在帮助并监督这项公共政策的顺利落实。
    其次,公众关注保障房分配,根本的目的是推进制度建设。应该明白,大多数关注保障房分配的公众,并没有“染指”的权利甚至意愿。从狭义上而言,他们是“利益无关方”;只有从一个城市社会建设的高度及广义而言,他们才是“利益攸关方”。正因为利益在公,那么,就要检讨保障房分配乱象丛生之根源,重新梳理程序设计,在经济、行政、法律层面加大处罚力度。作为公共管理之策,为什么新加坡的组屋政策能顺利而行,为什么香港能重判不当申请公屋的前大法官?他们的经验只有一条:正人先正己。不能保证自己人干净,就难免他人觊觎和“窥视”。
    总之,公众及媒体的关注,是在共同反思如何做好这件好事。深圳的保障房分配从第一次到第二次,以后还会有N多次。第一次出现问题,公众虽然心有不甘,但大致可以理解接受;第二次出现问题,就容易引发大众情绪波动,有关方面就必须正视并尽快拿出解决措施。更重要的是,要上升到法律层面,要把这件事关城市公平正义的大事,在即将召开的深圳两会上,拿出来摆一摆,议一议,共同拿出一个能够面对公众的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