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消息树——“秀外荟中”专栏之一


2011年的消息树——“秀外荟中”专栏之一

    辞旧迎新,又逢新的十年伊始,2011年像棵消息树,给人无尽的遐想。
    消息树上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英国《金融时报》展开想像力:强大的中国重塑亚洲,印度自信地把影响力扩展到非洲和印尼,主权城市国家坐拥财富,推动革新,2011年的世界不仅是增加了诸多卓越国家的世界,也是无数权力中心并存的世界。
    世界多极与多元是媒体预测的主基调,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各自“枝繁叶茂”。关于美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媒体普通认为这一年不轻松,在去年中期选举中受挫后,奥巴马在众议院丧失了控制权,内政外交举步艰难;欧洲,《费加罗报》预言,对新年既惶恐又期待,催生一个迎接挑战的共同体。可俄罗斯媒体泼冷水,指在《里斯本条约》生效的一年中,欧盟并未如预测的那样巩固国际地位,而是深陷内部问题且矛盾加剧,欧洲的未来越来越不确定。
    日本媒体则半真半假营造“夕阳”气氛。《朝日新闻》直指执政的民主党迷失方向,称中国日益强盛,印度和韩国崛起,日本在亚洲的“存在感”日落西山。《读卖新闻》不愧是岛国媒体,用了“沉没”这个海洋意味的极端术语。《日本经济新闻》露出了峥嵘,指在历史转折期需要制定10年战略,不应再“内向”。言下之意,要向外扩张,除了经济还有外交还有军事,这才是日本媒体的真实意图。
    中国和印度成了东西方实力对比的参照系。《福布斯》杂志“反省”西方为何输给中印,指根本原因是受制于“目光短浅”的保守主义,“缺乏雄心”。文章呼吁西方社会恢复促使其在上世纪奇迹般崛起的“动物精神”,在塑造全球未来方向上共同努力。这一思路与日本媒体是同一路径。
    对中国,西方媒体深谙节日吉言的中国文化,不吝送上奉承之词。英国《泰晤士报》表扬中国是拉动世界经济引擎,制造业实力将超过美国,全球实力正在向中国倾斜。这话不像是对中国的赞美,更像是往百般纠结的美国人耳边挠痒痒。美国《时代》杂志意图更明显,在照例渲染中国崛起后,笔锋突转到亚洲邻国,指它们很高兴在中国的崛起中共享繁荣,但仍然寄望美国遏制中国力量。其中的曲笔就是,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相比于夸大的吹捧,那些不悦耳的声音或许更值得一听。美国《大西洋月刊》直指中国正面临创新不足、技术升级缓慢及社会关系紧张三大问题。并警告中国已到了一个关键时期,若不进行痛苦的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势头可能突然停止。文章认为,尽管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过去30年得到了极大提高,但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引发社会关系日益紧张。日本《东亚经济》更不客气,指看似强劲的中国经济,实际上只是勉强维持一种平衡状态,2011年的经济政策将面临困难和复杂的局面。而眼下的痛处在于通胀,在养老金和医保等社保体系尚未健全的前提下,物价飞涨很可能引发社会不满。
    同样用心观察中国的还有新加坡《联合早报》,该报在新年期间谈到中国的悖论和吊诡:国家财力越来越强,个人的物质条件总体改善,但满意度不升反降,忧虑感上升。主要问题是贫富差距拉大,中下产群体分得的利益比例缩小,腐败问题缺少有效歇制。
    这些“冷风冷语”,或许更能让我们清醒。就在国内大小媒体的新年社论给出一片“信心”时,我更欣赏经济观察报的《我们可以慢一些》。文章说,不计代价的快往往换来失速的未来。适度的慢不意味着失败,北京时间也不会因此黯然失色。一个能够让自己的民众拥有幸福感的国度,一个不单单以速度获得承认的经济体,只会赢得这个世界更多的尊重——这样的观点,也许不合拍,但却给出的另一种思考,另一种新年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