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减《三字经》暴露了灌输式教育的马脚
相晓冬
由于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三字经》中的孟母择邻遭到了山东教育部门的删除,而与此同时,湖北教育部门也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小学教材中删除,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迅速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就像谁也不否认传统文化存在糟粕一样,谁也不否认教育部门这种一厢情愿的好意,但这种传统文化的“被糟粕”表明,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社会还充斥着“为民做主”的家长制风气,这种将自以为是的观念强加给学生的习惯思维不仅支配着我们的教育制度,而且也支配了家庭教育。
这种落后的思维造成了一个必然的恶果,那就是长官和家长们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他们纷纷在将自认为正确的见解灌输给孩子的同时,也将自认为不正确的思想以删除的形式遮掩起来,这种做法在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话语权垄断,它在剥夺孩子独立思考权利的同时,也必然会抑制他们的消化吸收能力。
心本管理专家陈金平教练认为,孟母择邻的典故强调的是环境对于人的精神和心理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孟母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选择改变自己的小环境,因此可以说,孟母是环境教育理念的创始人和倡导者。这一思想可以用在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等领域,那就是重视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创造有利于学习和工作的环境。
事实上,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任何思想观念,即使是“黄金屋”和“颜如玉”这种功利主义的读书观,我们都可以启发孩子本着独立思考的精神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批判,以启迪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其为他们剔除糟粕,不如让他们学会自己剔除糟粕。
但遗憾的是,我们这些大人们在无法改变利欲熏心的社会大环境、也无法改变“我爸是李刚”的校园环境的情况下,却以去其糟粕的名义改变孩子们的书本环境去了,这恰恰是我们的家长们在思想阵地节节败退的表现。
在互联网普及推广的信息时代,在脑力劳动主导的智慧文明时代,人类的学习方式将从被动的知识灌输转向自由的独立思考,转向新思想的生产和创造。与之相应,整个教育理念也应该从灌输知识转向启迪思维,全人类都要学习毛泽东的学习方法——既要六经注我,我也要反注六经,为的是锻炼并开启独立思考能力,以培养创造性思维,我的《智本论》之所以开辟出批注栏鼓励读者写批注就是这一思想的实际运用。
所谓学习型社会的核心特征应该是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本着这种启迪思维的教育理念,对于传统文化的糟粕完全可以组织媒体和公众进行群体的讨论和辩论,将其作为产生新思想、新见解和新观点的素材,开动群体的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场复兴再造工程,将精华种到人们的心中,将糟粕也从人心中删除。
这种启迪思维的教育要求每个人对于思想文化的吸取就像植物从腐朽中吸取营养一样,必须发挥各自的独立思考能力,见仁见智、辩证取之,是不能被代劳的,只有认识到道理才是真正掌握知识,而记忆和背诵所产生的只是储存而已。
我们的大人们应该认识到,真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在书本上的删减,而是在人心中的拨乱反正;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弘扬应该以开启人的心智为目的,绝不是满足于写在书上、挂在嘴上、贴在墙上,而是落实到手脚上。
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整个社会的管理应该从对人的行为上升到思想和精神上来,即从管人向管心转变,而按照心本管理的理论,对人心的管理则必须采用以达成共识为目的的“归心大法”,用真善美的光芒驱散那些假恶丑的心魔和恶念,因此,比删除书本中那些由权威认定的所谓糟粕更为紧迫的是删除人心中那些思想和观念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