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城市人口是把双刃剑


  新年一过,各地将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两会”。这几年在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两会”上,有一个话题几乎每年都会被提出来造一下气氛,这就是所谓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问题。虽然主张控制的人总要为此慷慨陈词一番,也有一些带哈喇味的主意会风光一阵,但城市人口的“控制”却不见成效,譬如北京,记得讨论“十一五”规划时好像是说要把人口控制在1600万以下(当时就不止这个数),可5年下来,实实在在的常住人口数恐怕已经超过了2000万。

  且不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去讨论该不该控制的问题?因为要让这些城市的地方政府去考虑“全国一盘棋”的问题,可能只有智商不那么高的人才会对此抱有奢望。但必须指出的是,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其实我们并没有任何手段能够达到“控制”的目标。

  传说中有一个“××经验”,据说很成功。但是,我们见到的数字只表明这个区某些服务行业的网点摊点确实减少了,从业人员也减少了。先不说这样的结果会不会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我的质疑是,被“控制”下来的外来人口是否真的离开了这个区,离开了北京?若是,那么北京市的流动人口为什么仍然见长。还有个说法是这个区外来人口比别的区少,这可能也是事实。但我查了一下2000年以来的相关数字,很遗憾地发现,“控制”以前这个区的外来人口就比别人少。至于另一个区搞“土围子”的经验,那就更不足取。把战争年代的做法“拿来”用于和平年代,似乎太夸张。搞不好,又会出“类孙志刚事件”,事与愿违地与社会和谐背道而驰。

  如果要问“为什么呢”?从理论上说,一个能够被控制的系统总是一个闭环系统,而一个开放的系统则不可能被完全控制。中国在人口流动方面政策已经很开放,你只要有身份证,走遍全国应该是没有什么障碍的。即便是特大城市、大城市,都没有理由不让外来人口“入境”。我们想学新加坡、学香港,可人家是国家、是特区,有个叫做“国境”的圈圈可以阻止外人进入。可在同一个国家之内,这种障碍并不存在,也没有理由存在。

  有人老拿资源有限来吓唬人,但这种在办公室里计算出来的数字并不可靠。如果真如他们所说,那么比我们人口密度大的日本早就该崩盘,到处都是沙漠的海湾国家早就该灭绝,但是,人家日子过得好好的。再说,一个城市的地域范围是人为地划定的。我们当年说北京只能容纳800万人口时,我们的眼光盯着的是四环以里;我们说北京只能容纳1600万人时,我们的眼光放大了,是六环,是卫星城。放眼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其实都有两个相连的概念,一个是城市本身,另一个是以这个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

  中国的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也必然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不要像堂吉科德那样无谓地去勇斗风车,而是真正想一想如何运用市场规律、经济规律。环绕北京有个300万人的贫困带,他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不了,当然就会来北京讨生活、找机会。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很低,生命力又极强,现行政策估计很难将他们驱离。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只考虑本行政区域的事,而是有一个“首都经济圈”的大概念,上不那么富裕的邻居家去投资,让那里发展起来。人家在自己家门口就有就业机会,何必跑到北京来当“N等市民”。有人会说,到北京来的何止周边地区,这是事实。但办法只有一个,那就要“全国一盘棋”了。

  最后还有一个忠告,按户籍人口计算,现在的特大城市、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都已经很高了。如果没有外来人口,这些城市很快就会陷入劳动力缺乏的困境。“珠三角”闹民工荒,应该与前几年驱赶“低素质人口”不无关系,伤了人的心,人就不来了——“控制人口”是把双刃剑,而且对着外来人口的一边是钝的,而对着自己的一边却是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