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管理者


  管理企业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事情是做好对管理者的管理。

  理论上最好的情形,是企业的主人与管理者相同。这样就根本不会出现所有者与管理者利益上的不一致,管理者所作所为,都是从其自身作为所有者的利益出发的。但现实中除了在一些中小企业有可能实现两者的统一外,一般情形是两者的分离。这种分离并不被企业的所有制决定,较大的民营企业老板同样面临如何管理管理者的问题。

  我并不是说,所有者与管理者一致的企业就一定能够做得比两者分离的企业好;事实上,企业所有者——国家、机构、银行、家族、私人等——并不一定是很好的管理者,专业管理者——即现在大家说得较多的职业经理人——很可能做得更好。德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尼尔家族就明确地规定,不让自己家族成员参与这个德国大企业之一的管理。

  但如果想让职业经理做得好,必须解决对他们的管理问题。

  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职业经理人。我们可以列出很多的选择标准,但很可能没有办法客观地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提问,即由谁来选择这些经理人,则可能得到一个较易操作的答案:最好的情况是由专业人士选择,至少要由专业人士参与选择。国外众多的国营、民营企业都有一个并不仅仅是企业所有者组成的顾问团,来回答这样一个关系到企业命脉的大问题,即由谁来管理一个企业。通常,这个顾问团是由行业、银行、法律等方面有一定声望的专家组成,而这些人的声望是建立在其过去操作企业成功的基础上的。事实上,由企业家来选择企业管理者,要比由官员或股东单独选要可靠得多。

  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管理者为股东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自身的利益服务。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也不论是在国企还是在民企,一般情况下股东追求的是长期、而管理者追求的是短期利益;股东追求的是赢利提高,而管理者追求的是企业的规模扩大。这也许能够解释我们一些企业老总赌的的态:赌赢了是自己的功劳,赌输了最多不过是走人。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的关键是管理者的报酬机制。给管理者一定的股权或期权,让管理者至少部分地成为所有者,是使管理者更多考虑股东利益的最重要手段。

  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管理者的监控。如果没有一个有效、及时的监控手段,即使前两个问题都解决得很好,一个企业还是会出问题。拿褚时健作为例子,我想大部分人会同意说他是一个很有手段的企业家。当然我也同意大部分人士的看法,假设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报酬机制,也许出问题的可能性会小很多。但我想还是极可能出问题,因为对他没有一个有效的监控机制存在。一个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有了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使一个人真正自制。引用列宁的话,就是信任固然好,有效监控更好。监控自然要有成本和费用;在汇报、检查。抽查等手段之外,一个很有力又省事的方法是依靠。小股民和媒体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监控。小股民出于自身利益会这样做;媒体则为了其读者会这样做。

  有人说,中国有最便宜的管理者和最高的管理成本。我想,有效地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就能使这个悖论得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