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起源猜想
习明明
在中国人发明文字以前,在神州大地上,原始社会以绳结数量和样式来计数、预示吉凶,或象征其他的意义,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但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结绳表示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交流的需求,于是古老的中国人利用自己杰出的智慧创造出各种符号来代替绳结,将其刻在石壁上或山洞里,或者以其他的形式展现。与绳结不同,符号更具多样性,更能说明问题。但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功能:计数、简单寓意。
最初,不同部落的符号肯定差异非常大,但随着各部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的交流,强盛部落的符号逐渐得到发展并取代弱势部落的符号得以传承。除了计数功能,这些符号还必须对自然、社会有基本的说明,例如:在自然方面,要说明天、地、雷、水、火、木、风、泽等等;在社会方面,要区别男、女、老、幼、尊、卑、贵、贱等等,至少也应该能够明确分工,否则人类社会断不会发展至今日。
但是这种原始的符号有其致命的弱点,数量多了不利于识记传播,数量少了不足以说明问题。在经过一段漫长的岁月之后,我们的祖先又开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过漫长时间的对原始符号的淘汰,筛选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符号,并将之重新组合,以昭示万事万物。等到象形文字出现之后,聪明的人又在符号与象形文字之间建立起对应,用以说明注释,以便于识记和传播。再经过一段漫长岁月的修改和提炼,并随着象形文字的不断发展和演进,以及文字记录方式的改进,如甲骨文的出现,人们将不同的符号组合在一起,以表示不同的事情,阐述天地启蒙之道,说明仁义礼智、纲常伦理、尊卑贵贱、因果循环等等,解释万事万物发展之规律,并辅之以文字说明。慢慢地就形成八卦符号:
八卦符号
乾(天) 坤(地) 震(雷) 艮(山)
▅▅▅▅▅ ▅▅ ▅▅ ▅▅ ▅▅ ▅▅▅▅▅
▅▅▅▅▅ ▅▅ ▅▅ ▅▅ ▅▅ ▅▅ ▅▅
▅▅▅▅▅ ▅▅ ▅▅ ▅▅▅▅▅ ▅▅ ▅▅
离(火) 坎(水) 兑(泽) 巽(风)
▅▅▅▅▅ ▅▅ ▅▅ ▅▅ ▅▅ ▅▅▅▅▅
▅▅ ▅▅ ▅▅▅▅▅ ▅▅▅▅▅ ▅▅▅▅▅
▅▅▅▅▅ ▅▅ ▅▅ ▅▅▅▅▅ ▅▅ ▅▅
再者,由周文王、孔子等加以修改解释,遂成易经。例如,孔子在《系辞》中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圣人用卦爻来象征和解释天下万物之动静变化,断其吉凶,而不至于繁乱厌恶。所以,八卦符号的形成应该是我们老祖宗智慧的共同结晶。八卦之形成或易经就是为了解释现实世界,解释自然的运转规律,解释万物之始终,解释基本的义理逻辑和因果循环。用其占卜,推算命理显然是符合一定的逻辑,毕竟无论社会还是自然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或逻辑。但是八卦承载得更多的应该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根据这个观点,与其说诸子百家之作是在解释易经,还不如说诸子百家之作是在易经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又一次重大、伟大进步!那么,易经做为百经之首,自然是当之无愧了。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起源,而诸子百家之作是易经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了解诸子百家之作,必须首先研究易经。但是,研究易经显然不是为了占卜命运,如果是抱着这样一个心态,那只能学到非常肤浅的皮毛。当然了,如果起初是一个错误的心态,但在研究易经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更正过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否则,最好不要去玷污易经。易经讲得是穷理尽性、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研究易经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修为,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
注:以上仅代表个人猜想,荒谬之处还请诸公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