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事件的营销、品牌双面观


事件回顾:2011620日,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引起了众人瞩目。她在微博上经常展示自己的生活照,从中能看到,她开玛莎拉蒂跑车、在别墅开生日会,皮包、手机、手表都是昂贵的奢侈品。而她微博认证的身份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一时间舆论甚嚣尘上。各种报道、采访、揭秘等等扑面而来,“郭美美”一度成为热门词汇。没过多久,郭美美本人开始进行各种辟谣、并接受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采访,最后表达了自己想要进娱乐圈的愿望。

虽然“郭美美”事件所带来的人们对于慈善透明度的争论仍在持续,但仅从郭美美个人品牌的打造上,苟且抛开好坏不论,仅从营销的角度看,“郭美美”迅速出名并占据舆论的潮头浪尖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事件的营销透视

反观整个事件,郭美美事件总体来说是一次负面炒作,但是从营销角度来看是非常成功的,她对营销节点的掌控十分到位,很有章法。

首先,郭美美把握住当下部分网民的心理软肋——仇富,尤其是对于“官二代”、“富二代”炫富的愤懑,以及对于政府相关部门黑幕揭露的趋之若鹜。而郭美美恰恰就是网上炫富,从玛莎拉蒂跑车、别墅的生日会,高档的皮包、手机、手表……,再到“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虚假头衔,招招击中网民的心理要害,满足了部分人心理压力发泄的需求,即刻引起强烈反响便在想象之中。短短几天功夫,郭美美的百度指数达到七十万百度搜索5千9百万条,媒体报道、调查、专题、追踪数量不计其数

其次是,恰时的抛出舆论、步步转型。往往在舆论刚刚陷入低潮时,突然爆料,再次将民众的目光聚集,对爆点时机的把握非常娴熟。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不仅把控好了时间的聚焦性,而且持续性也掌握的有板有眼。对于爆点时机把握十分娴熟,使得事件持续不断的升温、发酵,郭美美的个人知名度也水涨船高。

最后,我们注意到郭美美这次的个人炒作,成本之低,关注度之高令人咂舌。仅仅一条微薄就激起轩然大波,通过微博这一方媒体,调动了各大网站、报纸、电视媒体的关注。其很好的利用了微博短快的新媒体传播特点,将信息迅速扩散、放大,甚至被夸张的表达。通过转帖、留言,完美的把握了传播受众的心理短板,一触即发,点燃了网民的愤怒和猜忌。试想一下,如果她当初选择的是QQ空间、娱乐论坛……至多被人们哂笑一下便即刻淹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此事件中前期对于舆论大环境的把控、事件动态发展的掌握以及传播平台的选择都恰到好处。虽然最后郭美美本人对于事件进程的控制失去把握,舆论最终偏离了营销策划的初衷,没有美誉度的诞生,但仅从郭美美个人品牌的知名度的打造上,我们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其中一项便是其对于品牌打造中“傍”字诀的精彩演绎。

事件的品牌观察

品牌的塑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打造知名度、形成美誉度、成就忠诚度。现期看来郭美美事件只能从知名度的范畴来分析。她先找到人们心里短板这个“结点”,然后以特殊的头衔和身份炫富,制造亮点”,进而通过各种借势,抛出话题炸弹,无形中引爆舆论“沸点”,最后引向“售点”,进军娱乐界。其实这正是所谓的品牌塑造的“4G点”,她通过巧妙的借势,“傍”用各种资源,将知名度打造的全过程进行了精彩演绎。

傍新奇——其实网络炫富的早已鲜见不鲜,从80后“奔驰女”到90后“烧钱女”,再到“麻袋女”,围绕钱做文章来炫耀自己的富有,相对于郭美美来说都显得初级,她不仅仅秀高档包,还有高档车,高档别墅……别出心裁,明显就在层次上给广大网民一个立体的感觉——郭美美是“不一般”的富。

傍大流——从汶川大地震开始,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慈善捐款的认识、看法、做法就不尽相同。尤其是从余秋雨、章子怡的“诈捐门”开始,人们对于慈善捐款的透明度与监督、繁琐的手续以及各种限制性条款条文等漏洞便提出异议,并一度成为年度热门话题。而此时郭美美看似很随意的“被表妹胡乱写上去的”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便很适时的“傍”上了这一大潮流,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慈善透明度和监督更大的争议,在这张争议中郭美美逐渐广而告知,知名度自然急速飙升。

傍大款——在事件的逐渐升级中,网友对郭美美的人肉搜索也逐渐深入,一个叫王军的人逐渐走进大众的视线。人们对他的身份进行了各种猜测,而郭美美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红博爱股东王军是其干爸,是深圳的地产商人,豪车、别墅正是由王军赠送。无论所谓的干爸是真是假,王军作为慈善行业一个知名的人物却被她狠狠的“借用”了一番。

    傍大腕——在事件发展到高潮期,郭开始表示出自己进军娱乐圈的动向。就像黑钱只有洗干净之后才能用的放心,用的名正言顺一样,郭美美也开始对自己进行“漂白”。作为“最有良心的经济学家”、“中国十大直言君子”之一的郎咸平在做一次关于慈善采访时,郭美美母女与其坐而论道。能够被这么大腕的人进行采访,对于部分一直臭骂郭美美的人也开始怀疑:到底是郭美美真的红了还是郎咸平脑子短路了。但不论怎么说,从众多关注郎咸平的粉丝来看,郭美美的知名度自然又是更上一个台阶。

在个人品牌的塑造的第一步——知名度的打造阶段,郭美美算是一个高手。并且其中的种种方式、方法、流程值得我们去关注,这对于一个企业品牌的打造有着很深的对比意义和借鉴意义。

回归到太阳能行业,其实也有这样的例子。太阳雨崛起于2006年推出的“保热墙”技术,发展到2008年已经跃居太阳能行业的前列。但此时单单依靠技术元素已经很难支撑日益壮大的品牌,品牌的发展遇到瓶颈,太阳雨开始采取借势的方式——“傍大事”。2008年的残奥会举世瞩目,太阳雨着力推出“残奥助威团 公益大行动”,主打奥运公益牌。从残奥助威团海选、残奥精神有奖征文等引起人们的关注,然后通过残奥形象大使——金晶的推选造就活动的亮点,通过残奥会开幕式之旅、现场服务等形式将活动的沸点引爆,最后引向售点,打造太阳能公益品牌,推出生态公益,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不管郭美美事件是否为一次真实的事件营销,也不论这个事件是否完美,应该说这个事件营销和品牌的塑造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学习。剔除其糟粕,汲取精华,或许事件营销、品牌的塑造就是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