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理性的微观排列与宏观组合
廖仁平
关键词:个体理性 集体理性 排列 组合
提 要:从个体理性微观排列数与其宏观可观察到的组合数角度出发,分析了个体理性集成为集体理性时的概率本质。
以A、B两枚硬币落地时出现的正反面向上情况的排列组合为例:每一枚硬币要么正面向上要么反面向上,其排列数有四种,即四种微观形态(A上B上,A下B下,A上B下,A下B上),但当人们无法区别A、B两枚硬币时,则只能实际上观察到三种组合态(上上,下下,上下),这三态表现为宏观可见态。
推广到多枚硬币落地时的各种排列与组合,可以得到结论:当人们可以区分每枚硬币的差别时,出现的可观察态是其排列数,当人们无法区分每枚硬币的差别时,出现的可观察态是其组合数。
硬币只有两面,再推广到现实生活中个人的意向,每个人都有不同数量的模糊意向,且强弱动态变化,这些个体模糊理性在集合成模糊集体理性时,如果不区分个体差异(个体当然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对宏观态没有影响,宏观态是微观态此消彼长后的综合结果,当个体i与j之间状态互换时,如i(k)-i(l),j(l)-j(k),则宏观上观察不到这种变化。)则可观察到的宏观态就是这众多个体不同意向间的组合态,且每个宏观态的出现概率是不同的。其中的最大概率态最可能成为集体理性的结果。
当然了,集体理性并不一定就是事物发展的最佳态,这受人们个体理性本身的制约。当大多数个体本身就认识错误,所集合的集体理性“对”的概率当然就小,有时候真理就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在集体选择中,他们的声音微弱,常被众意淹没。如果没有有效的信息沟通及教育渠道,让少数真理的掌握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且能让公众听到,正确的声音会长期地被忽视。
个体理性只是集体理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不是充分条件。但没有个体理性这个微观基础,也不大可能有什么宏观上的集体理性,即使集体理性偶然正确,这种理性也是靠不住的,因为它是迷茫的。
微观与宏观具有相对性,以国家、省、县、乡、个人为例,乡民个体是乡这个集体的微观基础,他们可集合成以乡村为单位的宏观集体理性,但相对于更上级的县组织则各乡又成了微观基础。同理,各县又是省的微观基础,各省又是全国的微观基础。
不难想象,要集合出较大范围内的宏观理性,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好在对于宏观而言,一般化的微观变化可以彼消此长,互相抵消,特别是当各个微观态相对独立且多样化时,大范围宏观态表现为一种稳定性特征。这也是系统论已经得到了的定性结论—系统多样性中蕴藏着系统的稳定性。
掌握真理的少数先知们如果有幸执政掌权,专制特权反而会暂时有利于迅速地施行其正确方针而给国民们带来巨大的福利。这种现象的存在为特殊时期(如战争或重大灾害时期)的能人独裁提供了理论支持。但这种短期的好效果并不稳定,时过境迁后,曾经的先知极可能落伍于时代,如果不幸他们仍然专制性地执政,国民就必然遭受巨大痛苦。各国历史特别是近代现代各国历史证明,个人的英明经常是不稳定的更不是全面的,大多数时候对国家的发展弊大于利。而那些能较有效率动态化地集合精英集团的智慧进行决策和行动的真民主性质的政治集团,具有更高的竞争活力。
民主可能会暂时性局部性地牺牲一些效率,但长远地看,在当今这个极其复杂多变的世界上,能够充分集合群体智慧的民主制度发生重大失误的概率要小许多,和平建设时期民主体制更有竞争力,特别是那些监督体系比较完整的精英宪政民主体制在多数情况下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