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理性到集体理性
廖仁平
关键词:理性 个体理性 集体理性 社会选择
提 要:简要地分析了正态分布的个体理性可以通过正态传递及叠加概率性地集合成集体理性及集体非理性原理。对集体选择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概率性思想方法。
前言
个体理性是指个人在分析问题,决定自己行为取向时所表现的理性;集体理性是指集体在决定和从事集体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理性,而集体非理性则相反。
个体理性是集体理性的微观基础,个体理性相对于事物真相而言,其正确程度呈正态分布,它们在集合成集体理性时既可以概率性地导致集体非理性,也可以形成概率性理性。
1 社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简介
个体理性如何有效地集成集体理性是社会(公共)选择理论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此方面的研究以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Kenneth J.Arrow)和阿马蒂亚·森(Amartya K.Sen)为代表,他们因在社会选择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福利经济学做出了重大贡献,相继于1972年和199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成就标志着社会选择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选择理论主要是分析个人偏好和集体选择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是各种社会决策是否尊重个人偏好,能否对不同的社会状态进行公正的排序或以其他某种方式加以评价。社会选择理论不仅适用于政治等公共领域,也适用于文化、体育等社会活动中的选优与排名,对于提高社会决策效率和增进社会福利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社会选择理论作为一个探求社会决策如何满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经济学分支,一个融合了经济学、系统科学、数学等知识的交叉学科、一个在近三十多年中产生了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领域,但并未得到国内学术界特别是经济学界应有的重视。但是社会选择理论的影响已超出经济学范围,引起了包括社会学界、管理学界和自然科学界的重视。在我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和个人利益主体意识必将不断增强,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冲突在所难免,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选择规则以调和这种冲突,从而形成有效的社会决策,将影响到社会福利水平。但该理论并未得到国内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界应有的重视。
有作者认为,当前社会选择理论研究中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第一,对“完全理性”假设的完善,对于“完全理性”对社会合理选择是否多余还存在较大争论;第二,对无约束域条件的修改,偏好约束如何影响个体的自由选择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已成为研究的焦点;第三,防操纵社会选择机制的设计,在选择程序的设计中,如何处理“计算复杂性”和其他性质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第四,基于相容信息的社会选择机制的设计,可能会推动现在基于不相容信息的社会选择理论的发展。
森通过对个人偏好和社会偏好完全性和可传递性公理性条件的分析,提出价值限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存在三种社会选择状态时,如果所有个人都认为其中的一种状态不是最优的,或者其中的一种状态不是次优的,或者其中的一种状态不是最差的。森认为,如果对个人偏好施加一种价值限制条件,那么,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就可以得到解决,并通过数学逻辑证明了多数人投票原则得到的社会选择结果就会具有传递性。森还对可传递性这一公理条件进行修改,进一步证明了不管投票者是单数还是双数,在不要求社会偏好有完全传递性条件下,即将传递性条件修改为准传递性,社会选择过程将不存在偏好循环,并只存在一个多数票获胜的结局。此外,森还和其他学者论证了价值限制条件是多数票获胜规则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价值限制理论将解决“投票悖论”中的投票循环问题,从而使得按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规则总能达成惟一的结果。
不断涌现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个体(更不用说群体)的选择甚至连最基本的一致性都不具有。目前,基于一致性选择“反例”的发现和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通过竞赛项目和个人主权中的理性问题这两个“理性选择”反例的分析,人们发现选择的一致性并不是不证自明、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条件的。
个人理性下的集体非理性例子:
“囚徒的困境”模型。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两个囚徒都各自从在自己的利益出发,衡量利弊、成本与收益,最后都作出了理性的个人选择。而我们从分析中知道,正是因为两个人的个人理性,恰恰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结果是他们都说出了真相。也因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公务员的考试热:在公务员的考试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个人理性下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在就业压力大,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每一个理性的人都会去考虑某些行业和职位,比如公务员,不仅工作压力小,而且福利待遇好,同时也有好的“头衔”。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选报考公务员作为“规避风险的最好港湾”。最近就有调查显示将近200万人报考公务员,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这将调动社会巨大的力量和资源,包括国家的大量选拨成本(包括金钱),参报人的时间、经历和资金等等。在带来“考试效益”的条件下,同时让更多的报考人“名落孙山”,这样巨大的成本对国家和整个社会来说,其实就是对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和糟蹋。
2 集体理性与非理性的成因及其概率性
个体认识与选择是集体认识与选择的微观基础,但宏观集成常常形成非理性结果,这种现象可以从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概率传递方面得到一些解释。
假定系统某一参量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值(理论值),但每个个体对此均衡理论值的认识都会存在偏差,个体的这些理性认识会以正态曲线形式存在,集体理性的形成过程就是这些个体理性的传递与叠加过程,所形成的集体理性程度与真相的差距也呈正态分布,当此集体理性正态曲线的均值与真相的模糊理论值差得不太远时,由个体理性集成的集体理性就会是基本理性的,否则就会是非理性的。
实际社会系统中,各种序参量的值是动态变化的,就算一定时期内集体理性了,随着系统的动态进化,也有可能变得非理性。
假定一定时期内的每个个体都理性了(如报考公务员或买卖股票),且都据此行动,但行动后的结果会影响到系统参量的变化,“初始”时的“获利”空间会因众多竞争者的参与很快消耗殆尽并使系统参量迅速分叉进化到“亏损”态。此时的个体们若仍坚持原理性,就无异于“刻舟求剑”了。遗憾的是现实中,这种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个体的认识常常滞后于实际,只有哪些极少数智者才有可能根据一些蛛丝马迹较大概率地预知到较短时期以后的事。当今系统理论研究水平表明:系统的长期演化是不可预知的。
无论集体理性的真理成分有多少,都是以多个个体理性为微观基础的,个体模糊理性分布的正态性决定了集体模糊理性分布的正态性。
实际社会生活中,个体不可能同时达到相同水平的理性,行动中的个体存在一个模糊性的正态分布型理性曲线,每个人对变化的模糊感知程度也不同,反应快的有经验的个体,在即将达到临界态时,就已经开始筹划下一应对策略。如炒股中的不过分追高就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3 避免集体非理性的对策
模糊正态分布的个体理性可以通过正态传递及叠加模糊性地概率性地集合成集体模糊理性及集体模糊非理性。不要期望永远正确,人类在复杂的系统演化进程中,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时时处处都小心地、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永远虚心学习新东西,研究新现象,并不断地修正模糊性集体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