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的公约点


  题记:本文并未直接定义哲学公约点,而是将它指代在人类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上。在笔者看来,哲学公约点既是关系对象,也是发展对象,更是类属于人的社会生命对象。文中所说的实践文化,就是这样一类具有三维指向的哲学公约点。在这个公约点上,不仅以市场化方式凸显了人的物质生命式样的独特性,还彰显出多元文化主体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市场运作、文化预设、相互类属的社会创造性。本文立足哲学的发展视域,试图就实践文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给出基本文化预设。毋庸置疑,全球化正把人类纳入同一历史进程。人类欲与之相适合,就要把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相融其中,就要把实践文化作为我们统观世界的哲学公约点。

    一、人之为人的三重关系与人类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 

    全球化是谁也无法逃脱的发展进程,哲学发展更是无法规避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哲学基本问题。然而这里所面对的基本问题,不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原则上说,关系问题处在认识领域,它是理性分辨的认知对象。关系的判别及其内在合理性,是由意识者的理性认知(包括他的经验实践)及其逻辑一致性来裁定。发展问题处在人和自然交互一道的社会践行领域,也是对人类变换自然活动内在规律的直接探索。发展问题的社会原理和成因,要由发展本体的历史演进及其社会性质来给定。关系问题和发展问题,两者之间是结构嵌套的关系;关系问题的根本解决,须嵌套在发展进程的关系构造中寻求答案。

    因此,发展问题必须搞清‘它是关于谁的发展’,科学厘定‘主导这一历史进程的真正主体’。了解了发展问题的基本内涵,明晰了这类主体在人类变换自然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人类主体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运行方式——所有的关系问题,便可以在这关系构造中寻求最科学、最有效的社会解决。重要的是,人们必须懂得:关系问题仅靠思维理性是无从解决的。缺少了关系主体、关系对象,特别是媾和在两者之间的关系运作(关系实践),关系发展就失去了历史和逻辑相同一的自然取向。故而,在人类处在全球化的历史转型期,分清‘关系问题’和‘发展问题’,给出全部关系相融其中的运行方式和本体构造,确定这个构造中的关系主体、关系对象和关系实践,才能找到世界哲学的公约点。

    今天的全球化,人的发展正在纳入更加复杂的关系进程。那种试图将自我和他者区别开来的思维理性,那种一味追求零和博弈的彼此争斗,已经无法适合这一历史进程。它要求我们:务必解决好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简称人的三重关系)如何从中凸显、如何发展运作的基本问题。否则,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就失去了它们相融为一的关系约定。抑或说,目下的全球化与人的三重关系是否有一个恰当的关系约定,直接决定着当下人类的发展和未来社会的走向。

    从哲学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角度看,意欲陈明这类基本问题,就必须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视域,对应人的存在关系给出人的社会生命形态,对应人的发展关系给出市场化运作的全球发展摹本,对应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给出人类在变换自然活动中的市场结构地位。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探寻一种可以将这三个方面生命涵合、相融为一的物质生命式样,藉此构成我们统观世界的哲学公约点。

    事实上,全球一体化原本就是有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结构其中的发展进程。既然如此,作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哲学公约点,就离不开人类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国家和个人→离不开这一类群整体和类群个体——通过市场化运作结构一起的社会生命形态;离不开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活动→离不开人的社会生命从中延展变换的全球发展摹本;离不开全球市场把所有国家和个人结构一起的全球经济生活→离不开全球发展摹本把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相融一起的市场结构地位。

    其中的逻辑蕴涵说:当全球经济生活,和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运作,愈发成为改变人类生产生活运行方式的基本要素;当这些要素同它对人的生命意义、社会价值的全面凸显相融一起,特别是同人的社会主体性地位的全面确立结构一起,传统意义上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就跃变成类群整体同类群个体间价值通约、相互类属的关系。依托这一生命线索,人的自然生命及其社会活动就具有了同这些要素相融为一、交互延展的社会功能,一旦这些功能的整体性、结构性同人的三重关系相耦合(它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人类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就具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更高的生命维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具有了不同以往的物质生命式样。

    我们知道,商品的所有者是市场的原生主体,它表现为不同的角色: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商品的规律反映到市场经济中,就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这些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决策机制等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探究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不能忘记它的发展前提:人类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国家及其文化类群,才是真正意义的市场载体和主体。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正是针对在这个发展本体整体自足的运行状况适时发挥调节性作用的。换言之,市场经济中各种基础性作用的发挥,总要受到他们/它们文化类群居民收入、国民收入(GN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运行状况的相互制约,特别是政府的产业政策、金融财政政策等调控行为的影响。 

    但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的运作与发展,是围绕他们/它们文化类群作为市场载体和文化主体的自主支配状况来展开;而人的社会生命状况的合理性,又是依据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的和谐状况(类属关系)来评价。所以,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国家及其文化类群,在同全球一体化进程全面接轨的社会转型期,必须把人的三重关系的和谐发展作为推进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基本社会求向。可以断言:人类在这个发展求向中,必然把传统上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演化成类群整体同以类群个体间价值通约、相互类属的关系。市场化进程的自组织及其高效快捷的有序运作,所依据的就是种关系。 

    质言之,正是因为人的三重关系结构其中的发展缘故,全球一体化进程才有了它的社会主体形态,才有了人类可以驾驭的全球发展摹本,才有了类属于人的市场结构地位。而这一切,又都可以追溯到所有国家和个人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上。因此我们说,最能把人的三重关系生命涵合、相融一起、结构在全球一体化实际进程的,莫过于所有民族国家和个人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人类的实践文化不仅与自然、社会及其同类构成对象联系,还以它独特的市场化运作将所有联系整合到类属于人的物质生命式样中。

    根据上面的思路,实践文化可以这样描述:只要人类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国家和个人,开始把自己文化类群作为全球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功能载体和主体,并把人的三重关系同他们/它们谋取稳固的市场结构地位的系统运作关联一起,就会成为这个生活中相互依存的类属文化单元,便在全球市场的资源配置中,凭借他们/它们作为市场载体(类群整体)和文化主体(类群个体)的社会主体方式,构成同类之间互为对象、相互类属、却又各向同性的实践文化。因此,无论从实践文化寄存于类群社会的生命特质看,或是从它把人的三重关系结构其中的本体构造讲,在人类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发展视域内,它不仅具有把人以类属的社会功能,且具有人们从中生命直观的文化属性。以至,当我们从这个逻辑原点(哲学公约点)出发,人类的观念方式就具有了实践地、理论地把人以类属的哲学意味。

    进一步说,把人的三重关系相融其中的实践文化,是流变发展的、生命涵合的。其意是说,与人类同步发展的全部事物(从全球视角出发在对象领域展开的事物),均处在同一发展流变的社会进程;而世界各国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刚好把人作为一个族类存在的类属关系涵合在这一历史进程之中,进而演进为人和自然相互一道的物质变换关系。因此,人类通过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一旦对自己文化类群相互类属的关系作出市场回馈、文化反思,便在客观上启动了他们/它们人之为人的社会感官。抑或说,只要所有国家和个人,确定了他们/它们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市场结构地位、给定了实践文化的自在形态,便确定了他们/它们作为市场载体和文化主体的双重主体资格,就会根据他们/它们社会命运结构在全球经济生活的状况,和他们/它们类群个体文化反思、市场运作的状况,凸显出这一类群整体统观世界的社会生命理性:世界各国和地区,就会在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以其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社会主体方式进行资源配置、纳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乃至,个人、国家、区域集团,一旦成为全球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类属文化单元,就构成他们/它们统观世界(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视域。基于这种文化预设,人类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个人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启动为我客观化的社会感官,进而依据人的三重关系整体自足的状况及其合理性,对他们/它们结构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结构地位,做出更加具体的研究分析、价值预设和文化考察。显然,人之为人的社会生命理性,亦是在他们/它们社会感官开启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

    如此看来,实践文化不仅是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物质生命式样,亦为人的三重关系提供了一个相融其中的本体构造、演进其上的社会感官。就是说,来在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生命层面,实践文化成为为我客观化的功能载体;来在人们观念世界的发展层面,它又是把人的三重关系生命涵合、相融为一的逻辑原点。在这个原点上所确立的哲学,必然探寻人和世界间相互类属的本体构造,必然在人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构造中赋予人类主体和生命以全新的社会展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文化不仅在关系层面、发展层面,而且在人之为人的社会生命层面,都成为我们统观世界、推进哲学发展的逻辑公约点。那是决定人类共同命运的一个基始的、整体的、历史流变的系统转换之点。


        二、以实践文化为原点的哲学必然是总揽全部生命文化以向智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欲改变世界,就必须从个体理性的认知原点,跃迁到实践文化这个承接历史、改变现实、预设未来的发展原点上!

    需要陈明,这里所说的哲学公约点,其实不是一个‘点’,而是为了叙述方便——凸显实践文化与人的三重关系相互关联、彼此承接、藉此转折、由此拓展的特殊性。因此,这里有必要陈明:以实践文化作为哲学公约点的发展视域和哲学,同目下哲学间历史承接的关系及其文化发展特征。

    面对变化万千的世界,产生万千变化的哲学,这是对当今世界人和世界关系的缩写。相对我们所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它又标志着人和世界在认识关系上的离散,和对人的三重关系整体把握上的理性失控。这就需要一个更加科学、能够统观世界的哲学公约点。但,这类公约点的建立和选择,不是由个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来决定,而是由我们生存其中、感知其中、发展其中和把人类命运帷幄其中的那个鲜活世界来统辖。

    以往的哲学大都以主体反思、关注对象世界为终极,故而爱智慧成为哲学的别名。客观上,一个面对变化世界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理性个体,成为坦言大智大慧的真正主体。哲学发展史亦证明,任何哲学理念均从出于这样的主体。常规意识中,哲学就是在对个人理性的全面释放中,了解世界-探索奥秘,汲取知识-归纳综合,方法研究-范式拓展,历史反思-哲学递进的。藉此,我们不得不把理性个体的知识背景、个人造诣和观念诉求作为观念世界的认知原点。即便对象世界有所发展有所变化,也总是从这个认知原点来出发,试图在更具涵盖性的知识领域认识范畴发现哲学问题、构建思维摹本,复又沿着新的逻辑通道回归个体理性的认知原点上。说到哲学方法论,无论是坚持“演进的理性主义”或是注重“建构的理性主义”,最终都端赖于知识体系的思维架构、思维理性的逻辑延展。其认知原点的驾驭主体从未超出理性个体。

    爱智慧,是人们对真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渴求,对价值的创造,对知识的统合。它作为发生在人和对象世界间的社会求向、价值期许,最初是以运思的方式来完成。思的主体是人,求索的对象是客体,探知的世界是外物。这其中人们运思的过程,蕴含了主-客观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方面;价值探索的过程,既建构着主-客体间的认知联系,又衔接着两者间交互影响的社会作用;而矗立在思者以外的对象世界,则迫使人们在二元对立中探寻客观规律,寻求理性认识对意识个体的思想指引。

    与之不同,这里言说的哲学公约点,是把人和世界的关系一网打尽的发展点、起说点。它需要把人之为人的三重关系,在某个恰如其分的发展界面上重新建构、社会整合、帷幄其中,令其成为我们评价事物、统观世界的逻辑公约点。不仅于此,这个发展界面既与历史承接、又和未来相连,直接贯穿在逻辑和历史相同一的发展主线上。就其文化性质来说,它涉指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切生命范畴和领域,凸显出这一发展界面的历史性、本体性和为我客观化的属人性。诚如,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视域内,世界上所有国家和个人,都将面临社会转型的发展问题。这时的哲学发展,就要在自己文化类群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做出与世界经济相融为一的历史抉择。这就需要确定新的智慧主体、发展主体和文化主体;需要站在当下历史的高度,确立回归这类主体的具体途径及相关概念;需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探寻以人为本、以类为根的发展命题。倘若固执传统,依然把这个公约点建立在个人的知识理性和哲学思维上,那么以此为限,理性个体将以怎样的宏大视域、凭籍怎样的逻辑方法、构筑怎样的思想体系,才能完成哲学思维同以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有效沟通呢?!客观地说,这种纯粹的以认知导向为目的的理性沟通,既不能弥合二元世界的矛盾对立,也无法化解日渐深重的全球性危机。

    质言之,以个体理性为原点的哲学思维,相对发展变化的对象世界,两者间不存在彼此涵合的生命通道。正是这种社会矛盾的普遍性,哲学思维同它意欲探究的对象世界之间就变得“可说、不可入”!

    世界似乎有些诡秘:主观和客观不能生命涵合,但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作用的对象却相互涵合;认识与客体不能生命涵合,但人的生产生活同它指涉的价值对象却相互涵合;思维和存在不能生命涵合,但类群文化整体的实践文化同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却相互涵合。从中不难发现:如果我们超越理性个体,把人之为人的关系进程相融于生命原本的发展构造,从前存在于物质和精神、理论与实践、社会同自然的各种纠结及矛盾,便会被人类变换自然的实践文化所取代。


    如此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不仅说明国家与国家的市场互构,文化与文化的渗透兼容、生命和生命的相互类属,还说明从前的哲思主体,正在从单纯的理性个体,向着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类群个体-类群整体及其实践文化提升、转变。可以预期,人类社会在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文化变革中,将会产生这样一种持续不断的推力:它把世界各国彼此独立的生产-生活,打造成互为对象、共同发展的全球市场,继而在全球经济生活中成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功能载体;它把从前相对离散的社会个体,媾和为行为一体的类群个体、命运交割的文化类群,继而在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主体。乃至,在全球经济生活的历史盘局内,所有国家和地区不仅成为执掌自身命运的市场载体-文化主体,且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类属文化单元。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就是在这个发展本体中全面把握的。

    基于这种文化预期,从前的国家社会,将在他们/它们参与全球经济的生产-生活中成为天然的市场载体;昔日的社会个体,将通过市场化运作成为命运相携的文化类群。它充分说明,当下世界的哲学公约点,开始远离理性个体,转而超越其上、驻足在所有国家和个人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上。

    据此可以断言:当着人类社会把理性个体当作认知原点,理性之孤独、生命状态之离散、利己主义之竞争,使得市场经济作为自由经济成为可能,亦使市场经济这双无形之手,摆布人的理性、揉搓人的命运变为现实。以致,自由市场中强者为王、过度竞争的弊端显露无余。然而,来在一体化的世界社会,市场经济正在成为所有国家和个人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发展本体,亦成为理性个体思行于物的社会生命领域!因此,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正为人类提供十分特殊的全球发展摹本。它不是一种制度,也不是一种文化,而是把人类命运寄宿其中的社会运行方式,是有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运行其上的社会感官。我们有理由相信:市场经济一旦成为所有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他们/它们便会自觉启动这一人之为人的社会感官。它不只意味着人类的命运、福祉将发生深刻改变,还意味着人的社会生命理性从中物化、衍生与凝聚!

    从更加宽泛的意义上说,实践文化一如人类生存发展的隐式成真条件:无论是自然-宇宙的,物质-精神的,主观-客观的,或是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的,科学-艺术的……但凡人类生命活动所达的对象存在和领域,都将依托这个条件昭示它们孕化于人的精神特质,类属于人的社会功能,为我客观化的价值属性。因此,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以这种观念方式看世界,不仅可概念言说,而且能够逻辑可入。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社会现实,实践文化则为人类改变观念方式、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全新逻辑始点。在这个始点上,从前的理性个体——思维主体,跃变为执掌自己国家历史命运的发展本体;适者生存的体认文化,提升为与自己文化类群命运交割的运作文化;人的自然生命,通过市场运作和各种物质、信息和能的生命流转,演变成为发展有序、文化互构的社会生命。它向世界昭示:人类社会一当来在这个公约之点,市场经济就有了鲜活的载体和主体;人类精神就找到自己的上帝和家园。无论世界各国身处何地、文化异质,都将藉此纳入一种全新的哲学求向之中。借用智慧哲学的口吻说:哲学就是纵览全部生命文化以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