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近期经济工作。这表述中,我们看到一些变化,大致分析一下。
货币、信贷政策方面。总理要求: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要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走势出现的趋势性变化,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这段表述中,我的体会是:过去,对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方面,把握得至少不够“切实好”;对经济走势中的“趋势性变化”不够敏锐和准确;在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方面注重得不够“更加”。现在必须“切实”,必须“敏锐和准确”,必须更加注重,适时适度预调和微调。
这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小民营企业的近况和遭遇已经很说明问题。最近,总理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去了大量企业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已经引起高层高度关注。比如在外贸方向。去年以来,中央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实际是有很大问题的,一些高参不断宣扬“国际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增强,已经走出低谷,复苏强劲”。
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仅仅依据金融集团的赢利状况改善(在政府包揽了大量坏账的前提下),依据商业企业回补库存迫使中国出口增加,就断言经济复苏,明显幼稚可笑。现在,情况基本明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秋季广交会”上调查的数据是:很多工厂的订单保守估计下降20%至30%,多的下降40%至50%;有些工厂从1000-2000人下降到100-200人,连维持工厂运行的最低能力都没有了。
宁波市某手电筒生产商崔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我有机会见到温家宝总理,我一定会当场请求他减税,减少对国企、大型企业的扶持,真正实现市场公平。”“我们民营企业完全是自生自灭,做制造的尤其辛苦。”
什么原因使得崔先生如此辛苦?“现在员工工资涨幅超过30%,原材料成本也上涨,有时候还要接待政府工作人员,各种成本累加起来,根本就没什么利润了。”崔先生说,如今在宁波当地许多企业主选择移民海外,根本无心持续经营。
这就是现实:美元滥发推高制造业原材料价格,推高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加上人工工资和财务成本的大幅上涨,企业生产商品价格必然提高;但这时,西方消费疲弱,又不肯接受涨价,结果不就是订单下降?10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主持召开外贸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广东盈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宗佑说,这两年企业出口额依然保持增长,但盈利能力在下降,主要原因是出口成本不断攀升,而国外客户购买力不断下降。
中国优质制造商联盟(GMC)服务机构环球市场集团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目前,欧洲市场买家对涨价的承受范围约在30%以内,美国则低于20%;印度、中东等新兴市场的买家则对价格非常敏感。因此,当下欧美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在拓展新兴市场客户时,利润空间亦被大大压缩。
这就是现实。但过去,中国的金融当局对此根本不认同,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凭借主观认知“紧缩货币”,无度拉高企业成本,严重恶化了中国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于是,实体资本脱离实体变成“热钱”,进一步对实体经济构成不良的示范效应,以致恶性循环。
所以,现在必须转变政策。这是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的大是大非的问题。结构性减税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立即压低信贷市场价格,减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无论是民间金融还是国有金融,利润过高,简直是在打劫实体经济。上市公司三季报就显示:当上市公司利润下滑比较普遍的时候,上市银行收益却在大幅提升。这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出现的极大的问题,金融到底是实体经济的服务者,还是掠夺者?这与近年来中国执行强势金融政策密切相关。
国务院此次会议也明确指出:有各地区、各部门要抓紧落实已出台的金融财税政策,并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使民间资本有信心、有条件专注于实业发展。
还有一些看点:比如,在物价控制问题上,国务院不再提“去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而着力于流通领域的成本减低和串通涨价等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当货币供应量增幅(M2增幅只有13%)已经远远低于16%的控制目标时候,继续紧缩货币压制物价,这无异于“经济自杀”。
未来宏观经济看点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