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减负为何这么难?


 

为学生减负为何这么难?

 

昨天,人民网有一个策划:《教育观察:教育暴力堪忧 孩子罪过得多幸苦?》这个策划编者说:“时下,从不时跳出的新闻事件来看,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许多误区:过重的课业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负;瞄准应试的教育内容过于膨胀、挤占了几乎所有的时间,而关注孩子心灵等方面的教育付之阙如;美的教育、爱的教育、意志的教育、健康的教育不同程度‘缺课’……”

为孩子减负是一个老问题,为什么就是解决不了呢?

我记得《人民日报》2009年2月2日和3日刊登的记者文章:《解读素质教育的“山东样本”》(上)和(下),这个报道下篇题目是:“教育改革不再绕开高中走”报道引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的话说:“不从高中做起,就解放不了小学和初中。高中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出口,它离升学最近,功利心最强。在这种功利心的指导下,我们的高中办的是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远的教育。”他还说:“高中应试教育把创新人才的三个关键要素扭曲得差不多了,一个是兴趣,一个是独立性,再一个是责任感。”

“山东样本”一时受到各方面关注,因为“教育改革不再绕开高中走”就是从减负开始,各中小学校均能做到不以任何方式组织上课、补课、自习,没有发现明显的违规行为。山东省台了一张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路线图”:以高中为突破口,全省“齐步走”,重典惩治违纪违规行为,切断“时间+汗水”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办学道路。

结果如何?

我从多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了调查,实际情况“山东样本”并没有能够实现“教育改革不再绕开高中走”,学生负担依旧。一位强国论坛的网友告诉我:“老师都在外面办自己的班,不办班的极少数。”《中国教师报》的一位山东籍的版主通过QQ和我聊天,我发现她休假日还在上课,后来知道了,这是他自己办的班。这种情况不仅是在山东,全国各地都一样,甚至出现异地补课。一位北京的老师周五坐高铁到徐州,上课两天课,星期天回北京,两天的收入有可能是她在北京几年的收入。用她的话说:“不然怎能买得起房子?”

补课就是挣钱,孩子需要不需要这些教师并不在乎,因为有市场。与其说“山东样本”不如说“山东样子”更恰当。因为“兴趣”、“独立性”、“责任感都没有了”。

于是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又成了众矢之的。

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整个教育体制有问题,“钱学森之问”绝不能误读,钱学森实际在批评当今的教育体制,是质问这种体制下怎么出一流杰出人才?

当即教育体制中有两个致命的误区:其一“知识改变命运”;其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知识是什么?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知识是力量”,知识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力量和财富,若如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显然是狭隘了。人类用知识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

譬如,瓦特发明蒸汽机改变了整个世界,科学不断进步,人类也在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今天蒸汽机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人类要使用更清洁的能源,更节能的机器,这种价值的改变是知识的力量。如果仅仅为了“车子,房子,票子”这种改变命运太狭隘了,这说明今天的德育确实有问题。

时刻准备什么?时刻准备高考,这是改变命运的决战——悖论就在这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白了就是说不能让孩子输掉高考。

现在面临的是素质教育与高考选拔的矛盾,这是教师和学生负担加重的重要的原因,既然教育评价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那么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区分一类人”,考试分数排队式的评价要不得。如果“区分一类人”成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基本问题是被颠倒了。因为选拔和评价有本质的区别,选拔时要“区分一类人”,评价并不要做这种区分,而是不同程度的认同,尽可能做更多的肯定认可。

高考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这在中国家喻户晓,于是教育评价总是不能摆脱分数的评价,不能摆脱高考这个指挥棒,教育评价总是在做“区分一类人”的评价。对于高考《纲要》提出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路子是积极的,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过程要告别“唯分数”的评价,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教育评价走出“区分一类人”的误区。

我如是说,不是教育不要考试,教育中的考试也是一种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并且考试也并不是唯一的方法。

教育评价应该是“结果认同”,更多的是一种主观评价,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是主观的认同,定性的认同;不是定量认同,不是用分数表达评价的结果,这样才有可能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

1110日《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美国是转基因食品消费大国》,而国内对转基因食品的抵触情绪很强烈。

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国现在城市中高中普及率大约已经达到90%以上,可是中国的学生大约有80%对转基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并不了解。文理分科之后,一半人学文,不学生物,学理的也可以不选修生物,这么多人不学生物,也难怪国内对转基因视频的抵触情绪。

有人质疑:“当我们在讲学生全面发展时,‘其个性发展’如何解决?”而文理分科也是片面理解“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而出现的,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内教育学者就有过讨论。

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是个性发展没有错,但教育要基准点,我们应当建立三个不同的基准:必要的知识的基准,这是生存所必需的,也是义务教育的基准;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基准,这是从事社会生产,就业的必需要的,也是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不同层次人才所提出不同的基准;让学生在不同学科方面得到高层次的发展,从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研究生的教育基准。所有的这些基准中把公民的教育,遵守法律、独立自食其力的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基准,这就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中首先要让教育者学会如何尊重自己的学生,从而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尊重社会。

首先要建立的是第一个基准:必要的知识的基准。

这是需要均衡发展的,要求不高,但必须具备这些必要的知识。

现在的事情完全给搞颠倒了,数学要学奥数,各种竞赛接踵而至,评比、排队,不亦乐乎,学生的负担重,必要的知识又是残缺不全。

新课改所编写的教材基本遵照这三个基准,但是教学不是这样的是依照教辅教材,要问一个小学生的书包为啥会有12斤重,就是这个原因,都是在围绕未来的升学做准备,在起跑线上时刻准备着。

林林总总,教育体制的转型不可能在课堂另辟蹊径而独立前进,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社会经验的积累,离开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社会是不能实现培养人的目标,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以德为先,全面发展。我觉得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复杂?这确实值得深思。

人民日报有一篇:《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文章说:“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这段话极其精辟,如果教育不能培养公民,只能造就精英,这种教育只会“区分一类人”,而不会培养人。

文章说:“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教育的‘绿领巾’开始。”

这是完整的,也是理想的教育。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