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童年”是天堂般的黄金时代?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大学网给您带来的《大道师说非常法》节目!我们今天的节目继续讨论希腊神话故事。
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人类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四个时代,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我们今天就主要来讨论一下这四个时代同我们人类的历史、社会以及我们的个人成长有着怎样的关系?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寓意,或者我们从中又能获得怎样的启发?
我们再次邀请到韩老师来跟我们一起来讨论今天的话题。老师好!
韩老师:大家好!
主持人:首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黄金时代:“神创造的第一代人类乃是黄金的一代。那时候统治天国的是克洛诺斯,这代人生活得如同神一样,他们无忧无虑,没有繁重的劳动,也没有苦恼和贫困,大地给他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硕果,丰盛的草地上牛羊成群,他们平和地从事劳动,几乎不会衰老。他们常常举行盛宴,大吃大喝,而对艰辛和悲哀一概不知,死亡的来临犹如酣睡。当他们感到死期来临的时候,便沉入安详的长眠之中。”
这是《荷马史诗》中对黄金时代的描述,韩老师从这段故事描述中可以解读出什么东西呢?
韩老师:这种对黄金时代的描述,已经带上了罪恶,把黄金时代想象成一个可以大吃大喝的,青春永驻的,又是一个没有寒冷的,没有酷暑的社会。这个描述已经带上了后人的想象,人类历史上真正有过这样的时期吗?我认为过去没有,未来也不会有!一定会有严冬酷暑、生老病死的,而且也不会一天到晚大吃大喝。
主持人:可是,大吃大喝,青春永驻怎么能叫罪恶呢?
韩老师:这实际上是后人把自己的某种贪婪投射到黄金时代去了。我认为对黄金时代的这段描述可能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黄金时代可能会对应我们所熟悉的一个概念即原始共产主义,对应人类社会的旧石器时代。那么,旧石器时代有没有生老病死?肯定会有!有没有严寒酷暑,肯定也会有。但是旧石器时代也不是我们后来想象的是那样,是物质贫乏、饥饿或者疾病的时代,真不见得是这样的!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生活了大概二百四十九万年,其时代特点是:人类在全球的数量为数很少,甚至到了后期也大概只有几十万人,不超过一千万人。那么,这么少的人分布在这么广袤的大地上,而且森林资源、植被资源又非常丰富。(对于黄金时代的这段描述只有资源丰富这一点我是比较肯定的。)我们所说的采集和渔猎时代就是指这个时代,采集的意思就是不需要种植,你想吃的时候就直接去土地上收割、从树上摘就好了!像摘香蕉啊、苹果啊,各种各样的,不需要种植,都是野生的。为什么不需要种呢?就是因为野生的植被数量是极其庞大的,是采不完的。渔猎也是这个特点。在旧石器时代人口稀少的情况下,无论哪条江,比如:中国的松花江、长江、黄河,欧洲的莱茵河,这些河流附近,有的是鱼,鱼类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渔很容易!猎的情况呢?森林植被非常繁茂,老虎、豹子、狐狸满山都是!所以,渔猎和采集时代实际上是一个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时代,这个应该是真实的。关于黄金时代很多人都有一个想法,说那个时代没有衣服穿,因为没有纺织业,顶多是皮毛,例如打下的老虎皮,这是可能出现的。或许老虎皮穿在身上也是后来的事情,因为从旧石器时代的人直立以后,到新石器时代,其中有漫长的时间,一定有人从动物界逐渐演化的一个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想想狗需要穿衣服吗?不需要,猴子需要穿衣服吗?不需要的。原始人可能一年四季需要活动,因为他身上的毛和脂肪可以随着季节而更换调节。可能刚刚直立的人类,到了夏天,脂肪就变薄了,毛就退掉了;到了冬天,脂肪和毛都出来了。因此说,他自身带了空调系统和取暖系统,所以,也就不见得害怕严寒酷暑。但是严寒酷暑是存在的。
所以,我们今天来解读希腊神话,不是要一字一句地按照《荷马史诗》里的描述去理解,其实还是要结合我们今天的考古、人类学研究的成就,重新去理解这样一个黄金时代。也就是说,原始社会其实不是一个匮乏的时代,而是一个过剩的时代,是一个丰裕的时代。我觉得这样理解可能是最有意义的!因为之前学习原始社会时总会把原始社会理解成一个匮乏的时代,一个饥饿的时代,一个寒冷的时代,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
对黄金时代的描述,第一个特点是,物质资源非常充裕,人类不是很需要多么艰苦的劳动;而对于生存环境所面临的自然条件的严酷,人类又有一套自我保护的系统,比如皮毛、脂肪等东西去调节。黄金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在部落社会里人们是属于成人群的群体活动的,他们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保护的,而不太可能是相互残杀的。
所以,一个氏族,一个部落,都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内部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也没有什么你我之分。所以,采摘或渔猎的成果,见面都可以吃,见面都可以分。因此,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理解成这是一个黄金时代!
“智慧”是“罪恶”的根源?
主持人:我注意到这个神话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表达,他说:人间的不幸是被拘禁在桶中的,这个桶,是由一个叫厄庇墨托斯的神去保管的,他还说潘多拉当时还没有出生,还没有人去打开这个桶。当然,这个黄金时代里面的桶就是后来所讲的那个潘多拉的魔盒,那么,这里面的桶和魔盒,又意味着什么呢?
韩老师:潘多拉打开厄庇墨托斯所保存的那个桶的桶盖,然后把罪恶给释放出来了,这是个比喻。这个比喻在各种传说当中都有。比如说,基督教里面的亚当夏娃吃禁果的故事,就类似于厄庇墨托斯所保管的那个桶,就是所谓的禁果。也就是说本来亚当夏娃生活在伊甸园里面——就如同《荷马史诗》中讲的黄金时代,可是后来呢,不幸吃了禁果,禁果类似后来我们称为分别善恶、知识、智慧的果,吃了这个果之后,人类社会就开始堕落了,开始罪恶遍地了!所以,潘多拉那个桶一打开,罪恶就遍地了;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后,罪恶就遍地了!同样,在阿拉伯神话故事里面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渔夫的故事。“有一个渔夫从海里面捞起一个瓶子,他很好奇这个瓶子,因为这个瓶子很沉啊,他提不上来,最后拖上来是个小瓶子,是什么东西呢?把瓶盖一打开,打开以后出来一缕青烟,这个青烟逐渐蔓延蔓延之后,逐渐变成一个口像山洞,鼻像烟囱的一个巨大的恶魔。”我们看这个瓶子跟潘多拉的那个盒子是不是很相似?瓶盖跟潘多拉打开的那个桶盖是不是异曲同工?实际上在人类社会的远古传说当中,都有类似的神话,在中国的故事当中也有。只不过老子是用比较哲学的语言表达的,而不是用神话故事表达的。老子说,人类为什么堕落啊?这说明我们人类有智慧,所以我们要绝圣弃智,结绳而治,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到黄金时代去了!但只要我们有文字、有智慧,那么,当我们都自以为很聪明的时候,人类就开始有罪恶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无论从阿拉伯到中国,从中国到希腊,从希腊到中东的基督教神话传说,都对智慧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又属于不同的文化区域,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交流性。
主持人:他们彼此之间应该是没有交流的吧。
韩老师:也不一定不交流。但是,我认为,在西方关于潘多拉的故事,与后来亚当夏娃吃禁果的行为有可能有相互启发,因为两个地区之间靠得比较近。基督教的发源地在中东——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而希腊神话跟中东地区虽是隔海相望,但是,因为通商或者战争等等原因会使这些故事相通起来。至于后来的那个阿拉伯神话的故事,渔夫和瓶子里魔鬼的故事,更可能受这两个故事的启发,只不过换了一种表述方式而已。
主持人:也就是说按您的表达方式,这个桶、禁果、瓶子、绝圣弃智,种种其实共同指向一个词,叫“分别”。
韩老师:你这种说法就又跨了一个区域啊。“分别”是印度的佛教的说法,就是说人类为什么会有罪恶,罪恶就是把本来无分别的,没有你我之分的世界,分出你我、生死、荣辱来了。分了这么多东西之后,人们就会贪生怕死,求荣避辱,然后就要有追逐,于是追名逐利的东西就出来了;而社会,就因为追名逐利而堕落了。这是印度的佛教蕴含的东西。这也可以理解为,在潘多拉盒子没打开之前的那个时代的人是没有分别心的,他们混沌未开、懵懂未启,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不知道是男是是女,不知道是善是恶,也不知道是好是坏。所以,没有智慧没有知识的时候,他们就活得很快活。就是说,人类没有分别心的时候,反而大家是一体的;但后来人类有了分别心和智慧以后,就逐渐就堕落了。
古今中外宗教都有“反智主义”倾向?
主持人:您这个说法,可能很多人都不同意。一方面,智慧怎么能说罪恶的源泉呢?再有一点,您说的不要有分别心,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往往强调的是自主意识,这我们应该又怎么去理解呢?
韩老师:失去了这种童真之后,我们就进入到了这样一个争名夺利的社会里头,也就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智慧的社会怎么运行?或者说没有智慧的人群还构不构成社会?为什么我们今天这样一种有智慧有罪恶的社会,就不可以呢?我们会有很多类似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从这里面看到《荷马史诗》的作者以及相当长时间东西方的哲人都认为,有了智慧心,有了分别心之后,人类就会堕落!这不是我的观点,这实际上是佛教的观点,是《荷马史诗》的观点,是基督教的观点,是阿拉伯伊斯兰教神话传说的观点。所有的这些大的宗教和神话传说,都实际上对智慧有着强烈的警惕。
再用一个中国故事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庄子》里面说,“有一个东西叫混沌,混沌是个中央之地,本来没有七窍,(就是没有鼻子、眼睛、嘴巴、耳朵,)它生活得很快活,后来有人想报答它,说他没有七窍,看不见闻不见也听不见,那他多难受啊,咱给他凿一七窍出来。于是,他们就把混沌给凿开了,结果,七窍生而混沌死。”这其实就蕴育着一个黄金时代,从此就堕落到一个有罪恶的,有欲望的,名利心膨胀的时代。所以说,实际上各家各派对于智慧心,对知识都是很有戒心的。
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人对文革有这么个批判,说文革时期有一个观点叫“知识越多越反动”,说这话还可能是毛主席说的,因此会说,毛主席不可理喻!怎么叫知识越多越反动呢?这个叫反智主义啊!但是我们会发现基督教是不是带有反智主义倾向?佛教是不是反智主义?庄子是不是反智主义?老子是不是反智主义?伊斯兰教是不是反智主义?《荷马史诗》是不是反智主义?你会发现“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这种表述,其实就是表述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就是在没有知识,没有智慧的时候,人们很可能是相亲相爱的,当然其实也无所谓亲无所谓爱,没有这个概念,因为有了亲和爱就有了恨和愁,是吧?有了信任可能就有了怀疑。可是那个时候既没有信任也没有怀疑,也没有爱也没有恨,也没有仇也没有亲。所以,那是一个混沌未开的时代,可能那样一个时代,在这些哲人看来,是要比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更值得定义为黄金时代,一个值得向往的时代的!
毛泽东追求的“智慧”是什么?
韩老师:他们批判文化大革命是从“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角度去批的,所以就说毛主席反智主义者。但是毛主席还真不是一个反智主义者,他只是看到了,知识和智慧一旦跟私利结合,就会变得知识越多越反动;但他所提倡的是,当知识和智慧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他就变成进步的了!知识智慧为人民服务的这种形式,在毛泽东时代有个鲜明的说法,就叫又红又专。专,就是知识、智慧、科学、技术;那红又是什么呢,就是你拥有这些知识、智慧、科学、技术,不是用来追名逐利来为自己增光添彩的,而主要是用来解决人类生活的困难的,来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毛主席在对于这个问题认识的出路上,跟佛家后来的思想比较类似。就是说,你的智慧、分别心已经有了,因为一生来就有分别心,也可以不叫分别心,意思是说一出生就告诉你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个其实就是分别心出来了,慢慢地到识字啊,到我们上小学中学的时候这个分别心越来越强大,所以,分别心已经有了,怎么办呢?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变成植物人没有头脑的。但还有一个路径是,头脑进一步发达,进一步发达之后,就可以出现一个无分别心!这就是说人在开始的时候会看到人与人之间无数的差异,但我们会发现人最终是要死的。我们会认识到,无论是聪明的还是傻的,是高大的还矮小的,都是要死的。所有的动物是认识不到这一点的。但是,人是可以认识到所有人在死亡面前,是彻底平等的,既然这样,那生前搞那么多东西干什么?反正怎么死都得死,无论是在棺材里死,还是被狼咬死,还是被狗叼死,那都是死,你搞那么多差异出来干什么?这个意义就是说,人可以从有分别心进入到无分别心,到无分别心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概念,这就叫佛,就叫圣!所以,毛主席这个又红又专的概念,是通向佛和圣的境界的!
大智慧和小智慧有什么差别?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这个智慧的定义,跟我们平常所说的是不是有点差别,就一种智慧而言,所指的是更多的一种偏工具性偏中性的词汇,是没有价值立场的。但是在佛里面,它是不是相当于追求一个大的智慧,这个智慧背后我们怎么去理解呢?是不是要重新定义呢?
韩老师:佛教讲的这个大智慧是特指无分别心,你认识到千差万别的事物背后的共同点都是空,都是无。因此,所有的成功、美貌、升官、发财在佛看来其实都是暂时的,都是空的。这就叫在分别心背后找到了那个共同的无差别的特点。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这就是大智慧;如果仍然停留在分别心当中,那就叫小智慧。
拿破仑、乔布斯是小智慧?
主持人:那你这些想法有可能挑战了我们今天的一些想法啊,比如说热衷于经济的人,会认为巴菲特、李嘉诚、比尔盖茨他们是非常有智慧的;喜欢政治关注政治的人就会觉得布热津斯基、基辛格这些人又是充满睿智的;而对军事特别感兴趣的人又会觉得马基雅维利、拿破仑才是这个世间真正具有智慧的人。那我们怎么去理解他们的智慧?跟您刚才所表述的智慧是不是有差别呢?
韩老师:有差别啊,他们都属于小智慧。我们所说的大智慧是齐生死一荣辱!比如说,最近的一个著名人物苹果公司的老总乔布斯死了。据说苹果公司现在有七百亿的现金,这超过很多银行拥有的现金啊,但它只是一个公司,你要是说他辉煌,那他是不得了的辉煌,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都迷ipad、iphone这样的东西。但是乔布斯死了,他得了癌症,就是说他拼命地钻研弄来七百亿而患上癌症,七百亿中他自己又能花多少呢?假设他没有这么钻研的话,他是不是能活到九十岁?但拼命一钻研可能活到七十岁,其实你会发现你死了之后那七百亿也好五百亿也好一千亿也好,其实都跟你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你最后实际上是拿命去换钱的游戏,你说你自己聪明吗?这样看乔布斯是不是小聪明?
乔布斯可能促进了人类灭亡?马克斯·韦伯和荷马会怎么看?
主持人:但是在马克斯·韦伯看来不会这么理解,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理解的话,乔布斯是一个很好的清教徒,他一生中积累了很多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按照《荷马史诗》伊比亚特的理解的话,什么叫英雄?英雄就是当你去世之后,世人都能记得你的名字,虽然他走了之后什么也没有带走,至少很多人很崇拜他,他的名字有可能在这个世间能够流传一两百年,这个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的意义吗?
韩老师:其实对于死了人,有名也罢,无名也罢,那都是无意义,那个是给世人看的,跟死了的人其实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且他的功绩他的成就也都是可以另当别论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站到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会发现乔布斯在通讯技术、手机技术上,有某些突破性的成就。可是通讯技术越发达,计算机手机的技术越发达,实际上意味着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就越高,信息化程度、自动化程度越高,这个社会消耗物质资源的能力就越强,消耗物质资源的能力越强,人类灭亡的就越快。因此,从人类的立场上来说,乔布斯可能还促进了人类的灭亡。所以,奋斗了半天到底有什么意思?这些问题你考虑过吗?都没有考虑过就叫小智慧,考虑过才叫大智慧,考虑过了还这么去做那叫更大的智慧。
智慧+为人民服务之心=大智慧
主持人:那雷锋、张思德这些人有可能比乔布斯、比尔盖茨这些人是不是更有智慧?
韩老师:雷锋、张思德有多大程度的智慧这个我不是很清楚清楚,他们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去世了,特别是雷锋,雷锋去世的时候只是一个22岁的年轻人,我想他也做不到“齐生死一荣辱”!当然,雷锋的日记写得是非常好啊,“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但是他实际上是不是真能做到这么洒脱,我也比较怀疑。比如说雷锋参加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代表的时候,当他感到荣耀感到光荣的时候,这个实际上表明他的荣和辱还是有分别的,他还没有到无分别的地步。所以说,做到这个程度是非常不容易的!也就是说哪怕是做好事,也还是有某种企图心或者荣耀感的时候,这个仍然是分别心。
主持人:也就是说如果是真正的大智慧应该去除掉分别心、妄想、执着这样一些概念是吗?
韩老师:这些事我们可以再慢慢讨论,因为我们现在在讨论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的时候,它天然就没有执着,没有分辨能力,没有差异性。但也不简单说只是没有,没有能力没有,没有能力有。可是后来的社会逐渐从黄金时代变成了白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