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卤煮火烧


 北京的卤煮火烧

要说北京最经济实惠、最有特色风味的传统小吃,恐怕就数卤煮火烧了。

卤煮火烧的主要原料,一是用大锅在卤汁里煮得香透的猪肠、猪肺和油炸豆腐;一是在卤汁里煮得软硬适中的戗面做的火烧。卤煮火烧都是“明案”操作,厨师将所需卤品置于案头,先将火烧井字落刃,盛在碗底,油炸豆腐三角给刀,然后将卤煮小肠花样分断,肺头剁烂筋脑,码放在上面,舀起一勺浓浓的卤汤,慢慢淋落在层层叠叠的卤品之上,最后适量加入辣椒油、蒜汁、醋,以及香菜等,一碗正宗地道、热腾腾、香喷喷的卤煮火烧就端在了面前。我常常是要上一瓶啤酒,就着碗里味浓香酥的卤煮小肠、肺头和油炸豆腐,一口酒、一口菜,吃得有滋有味。待喝完杯中酒,把碗底的火烧搅起,带着浓浓的香辣酸鲜吃到嘴里,别有风味。吃完火烧,再把碗里的卤汤趁热喝下,浑身透着舒坦。这一餐,有酒、有菜,有荤、有素,有主食、有汤料,搭配合理,营养丰富,酒足饭饱,美味可口,才花不到10元钱。

卤煮火烧的独特风味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用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肉果、蔻仁、广皮、肉桂等十数种调料,煮熬出的卤制老汤。一是制作的精细工艺,特别是小肠必须料品新鲜,而且要用盐碱反复搓洗,去掉异味,原料下锅,先用大火煮,不断撤去浮末,然后下绍酒、花椒、豆豉、大料及腐乳等佐料。用这祖传的秘方做的卤煮,不仅奇香扑鼻,而且卤煮过的小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软而不粘。

可甭小瞧这卤煮火烧,要论起来历可是出身“名门望族”。追根溯源,它的“祖上”是乾隆爷御膳房里的“苏造肉”。据说清高宗乾隆巡视南方,曾下榻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里。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乾隆十分喜爱。遂命张东官入宫,主料御膳事。乾隆喜食味厚之物,张东官用香料烹制的五花肉,更是深得其爱。因张是苏州人,乾隆就给这道菜起名“苏造肉”。当年在宫廷御膳房供职的陈兆恩学得“苏造肉”的正宗烹饪之法,后出宫便以经营“苏造肉”为业。但当时五花肉特贵,一般百姓吃不起,陈家就改用小肠等猪下水,用卤煮的方法烹制出物美价廉的“卤煮小肠”,从此生意火爆,“小肠陈”名噪京华。别看“小肠陈”的门脸小,用“闻香止步,知味停车”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据传梅兰芳、谭富英、君秋等文化名流都曾冲着卤煮小肠先后造访过“小肠陈”。

卤煮小肠后经陈世荣、陈玉田老先生的继承发展,进一步创制出更加适合百姓口味的卤煮火烧,并且在烹制方法上精益求精,虽经百年沧桑,一直坚持“用料精、味道醇、价适中、待客诚”的经营之道。后来在京城出现了好几家专卖卤煮火烧的“小肠陈”,那是陈玉田老人的几个儿子分别开的。现如今,“小肠陈”的第四代传人已开设了具有连锁特色的“小肠陈饭庄”,遍布京城各区县,并根据祖传秘方创新出独家系列菜肴,这写名吃名菜皆列于中华菜谱,成为特色餐饮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品尝着被誉为“中华名小吃”的卤煮火烧,我在想,这烹饪之道全在厨师对物料的加工处理技巧,或尽量提取其内在的鲜香,或通过调制由外加入鲜香。相当年,猪下水可不像现在那么为贵,特别那猪小肠几乎是被人弃之不食的“废物”。然而,这些不起眼的东西,经“小肠陈”的精工烹调,于是创制出卤煮小肠、卤煮火烧这样的人间美味。烹饪的最高境界就是“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