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能不能回归考验地方政府的责任
刘纯银
众所周知,房价问题牵动亿万百姓的心。面对一度疯涨的房价,老百姓怨声载道。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在持续发力的调控政策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交易量萎缩,土地流拍增多,居高不下的房价开始松动。
然而,面对这一现实,一些地方政府坐卧不安了。企图通过各种形式变相托市。于是,明限购、暗抵触,甚至拒不限购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房地产业这个行业最离不开的就是地方政府和金融单位。前者是土地供应者,后者是资金支持者。地方政府之所以在近几年来热衷于搞房地产开发,就是从中谋取到了重要的政绩和土地财政。而且,除了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外,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步步紧随。甚至于中国的县城和乡镇也在中国的房地产业上演“大跃进”的景象。这不,今年5月份曝出的紧邻北京的河北香河县违法征地一事,足以反映出地方政府已然惯性陷入房地产“围城”之中。
其实,房子最重要的功能是居住功能。然而,一段时间来,其重要功能似乎发生变化,成一些有钱人投资或投机的对象,这也加快房价上涨。而房价问题如不加以治理防范,就可能演化成全局性问题,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因为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上涨过快造成的房地产“泡沫”,会带来潜在的或现实的金融风险,扰乱乃至破坏经济正常循环。在这方面,国际上是有前车之鉴的。上世纪2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州房价以每年超过一倍左右的幅度疯狂增长,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房地产泡沫。伴随房地产泡沫的破碎,许多企业家、银行家破产沦为乞丐,甚至是自杀,更是加重了美国的经济危机。而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和20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也都与之前的房地产“泡沫”膨胀有关。
如今中央政府大力出手,努力抑制房价疯涨,促进其合理回归,这是让老百姓赞成、拥护的好事。但是, 如何把中央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房价能不能合理回归考验地方政府的责任心。毫无疑问,如果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甚至以“对策”对付政策,那么,再好的措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现在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关键时期,面对当前出现众多“放松调控”的声音,中央高层领导“房地产调控决心不能动摇、政策方向不能改变、力度不能放松”的明确表态,说明这轮调控绝不能半途而废。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所说:“这次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体现了中央的坚定决心,意味着此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一定要达到预期的、明显的效果。”
因此,期待各级地方政府要及早丢掉幻想,切实提高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努力把解决好普通群众的住房问题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政策的落实力度,促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水平。这也是确定此轮房地产调控能否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