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源与能力辨析


  对于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概念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说法,这里的关键是需要弄清资源与能力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常人们在谈论资源时,指的总是那些能够由管理者所完全掌控的外显、静态、有形、被动的“使役对象”;而谈到能力时,指的总是最终会体现在具体个人或群体身上的潜在、动态、无形、能动的可以胜任某项工作或活动的“主观条件”。所以,相对来说,资源在投入使用前比较容易衡量其价值,而能力在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前往往不容易事先估量其价值;资源需要通过能力去实现增值,能力只有通过使用资源为顾客提供了价值才得以表现。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资源可以突破区域、国家的局限,非常方便地进行采购、调拨与配置,但对于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最终还是需要企业自己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建设的。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存量丰裕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集聚人才的能力。在资源充分的企业里,人才拥有更好的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因而可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能力提升。所以,这些企业对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并有可能形成人才集聚与能力提升互为促进的“滚雪球”效应。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对目前人们耳熟能详的“人力资源”一词,如果不注意正确理解,可能会在无意之中成为制约企业能力提升的瓶颈。这就是,若将人简单地等同于企业的“资源”,内心深处更多地是从“使役对象”上去理解人力资源,结果就会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使用效率,这在行动上就更可能采取节省投入费用、提高工作强度等做法。而若将人真正看作是企业的“能力”,内心深处更多地是从“主观条件”上去理解人力资源,结果就会更多地关注如何开发人的潜能,这在行动上就更可能采取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发展机会等做法。将人看成是被动工具不是看成是能动主体,其最弱对于企业经营能力提升的作用有着天壤之别。

  实际上,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每一个人都可看作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个体,不存在对于企业全体员工来说是统一适用的做法。如:就某一具体企业来说,若员工只是作为生产线上一个可随时替换环节,则只能算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资源;而若员工的个人智慧构成了企业创造顾客价值的基础,则员工更主要地是作为一种企业能力而存在的。当然,在更多的企业中,实际所面临的情况可能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这些企业中,同时存在着资源层面与能力层面这样两类不同的员工,还存在着作为资源与能力混合体的员工群体。

  从企业整体来看,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与能力这两个要素,尽管可能有引起企业更倾向于以资源为主发展,另有些企业倾向于以能力主为发展,还有些企业的发展则处于资源与能力某种程度的结合点上。从员工个人来看,当能力必须依附于特定资源才能发挥作用时,人就会丧失自我,变成资源的附庸和奴隶。当能力几乎不需要任何资源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时,人就能找到自我,变成独立于资源的生命主体。

  由此可见,当人是资源的附庸和奴隶时,拥有资源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当人成为独立资源的生命主体时,留得住人的企业才能长期发展。为此,企业必须认清自身的核心资源与能力。在这里,核心资源可以看作是一种存量,而核心能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利用存量开发流量的活动。拥有资源,但不具备识别该资源价值或运用该资源增值的能力,最终不表现为企业实力。所以,在处理资源与能力的关系上,企业必须更多地关注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