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路颇具戏剧性。虽然,像海尔、TCL、联想等在国际市场上努力拼杀,但是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更没有像在国内那样一呼百应和一些全球化公司那样威力无比。
最近一项统计更令人相信国进民退的事实。宁高宁领衔的中粮不用说了,其他国有企业:石油、石化、银行等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像之前的CCTV、海尔等也被甩到了后面。这里面除了原来对国有企业品牌不当品牌之外,就是人们更多关注的似乎就是像海尔、联想这类实业型企业。现在则是把老牌,甚至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几乎不认为是不是品牌的国有企业:像中石油、中石化、银行、保险业等整合进来。这样,那先先前被人们重视的海尔、联想、TCL等自然就排到后面去了。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排列”情况呢,一方面,人们国际化视野拓展了,另一方面,银行、电信等国有企业也渐渐的被人们视为企业而“重视”。这就出现了,原来的国有企业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工作。换言之,国有企业必须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这下子中小企业的障碍就大起来了,国有企业是代表国家的,打个比方:国家队和省队、或者市队比赛,那优势是自然而然的。再加上国资委的职能要求,扶持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就依赖于国家的优势继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代表性。
我们常说,一个国家品牌的多少和世界性品牌的强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强弱。国有企业品牌无疑是这方面的急先锋。日本首相曾经说过:左手索尼;右手松下,这样的表白。说明一个国家对品牌的依赖。我们国家的品牌自然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的强弱就是我们国家的强弱。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何呢?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人们对国有企业似乎有些淡忘。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因为,中小企业在这三十年里得到了太多的自由和发展机会。从国家整体来看:这有些散、有些没有凝聚力或代表性。
一个国家必须有几个拳头产品,这就像企业一样,要有核心竞争力。可能很多企业不情愿,但是没有国家的强大,企业很难有大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千万不要忘记了“社会主义”的定语。我们清楚开放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但是我们很多人不情愿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国有企业欺凌。社会主义好可能会成为我们心灵“挫折”的解药。
我们不鼓励国有企业横行霸道、垄断市场;但是,我们要牢牢记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国家政策。只有所有的人团结起来,中国才有希望,企业才有希望。如何理解以“国有企业为主,私营经济为补充”似乎应该被重新定义和学习。金融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的强势,势必使得中国的政治更加强势,中国的经济更加稳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企业应该做些什么才是战略考量的基础。
中国品牌的国有化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