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到今日的新农村建设,在立足三农本位的取向下,政策制定者们总是弥图修复城乡之间的断裂,令“体面”与“尊严”离农民近一些。然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只是奉献最珍贵大米与农副产品的农民,却长期身处在阶层序列的最后一位。中国农民的尊严感丢失在这些看得见的场合,而被歧视的原因,说出来都是些不难想见的理由:譬如不整洁、不时尚、学识低、挣钱少 中国的主体是农村,中国人的主体是农民。这些年,无论统计数据、抑或亲身感受,中国农民的生活确实是有了明显改观。但正如“仓禀实”与“知礼节”并无必然关系一样,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似乎并没有水涨船高地拉动农民的“尊严感”。调查表明,农民表示在就医、工作、购物、就餐、乘车、住旅馆、与政府官员交往、与有钱人交往时受到了尊重的占比分别为4.7%、6.0%、10.9%、9.3%、7.2%、6.8%、3.7%、2.5%;与之相应,上述场合中农民表示受歧视的比例分别为21.2%、19.4%、16.8%、15.9%、9.9%、7.9%、35.2%、34.5%。
农民为什么没有尊严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