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尊严感降低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分配制度渐失公允。
数年前,《人民日报》就曾刊文特别关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称老百姓“干得多挣得少”。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资本分配比重过大,劳动性收入自然就要“委曲求全”。当那些IPO里创造的暴富神话若干年后不过开列了一份“杀猪榜”的时候,最广大农民的利益难免有一部分直接或间接成了沉没成本。勤劳不致富,受伤的首先是农民。这不仅是一个“谷贱伤农”的问题,也不止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悲怆,而是关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事情。兹事体大。
关于农民尊严感迷失的第二个原因,显然在于二次分配类的制度。
卢跃刚先生在《乡村八记》有一个鞭辟入里的比喻:一驾马车向前飞奔,车上坐着两人,城里人和乡下人,他们同是马车的主人。后来车跑不动了,乡下人下去帮助推车,等车跑起来,城里人却忘了将其拉上来,于是城里人永远驾车在前面跑,乡下人永远在屁股后面追,久而久之,成了一种规矩乡下人想搭车,要看城里人脸色。这个寓言可以直接翻译成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11月12日的发言:目前城乡差距依然巨大,城乡差距未出现缩小的拐点;进城务工人员一方面不能享受市民就业条件及福利,另一方面还要供养在农村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其在城市依然缺少国民待遇。没有天生的贵族,也没有天生的农民。欧美社会的农民与我们的农民显然不是一个意思,其间的差距难道只是“橘枳之异”?这些后赋的差距,拉大了谋生技能上的差别,反过来又加重了初次分配中权重比的落差。
“君尊严而国安”。其实,对于人口庞大的中国而言,农民的尊严感,才是一个社会的安全感、体面感。什么是尊严?王小波说,尊严就是你走在任何地方,都被当作一个人物而不是一个东西来看待。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当有天我们的政策与制度能保证“勤劳致富”不至沦为传说,保证每一个“农民人物”获得对等的权益与自由,最勤劳的农民,何愁会不体面、不尊严?
农民尊严感迷失的原因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