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在观其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言“孝”,也就只前文所谓的“孝为人之本”,在古人看来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一切行为规范的基础。这个“孝”对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之事。古人有贤孝立国只说,但是什么是孝呢?孝的标准是什么呢?很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尽的。
  
 本章所言,亦是争议颇多,每一句话,在某些人看来,也都是压抑人性的枷锁。而有些人又是将其捧为济世良药,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半步,说三年,就三年,三年不改,四年就不一定是怎么回事了。机械的死守,和盲目的反对一样都是误解。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这里面的“其”指的都是“儿子”。爹都死了还观什么“行不行”的,炸尸不成?呵呵^6^。为啥他爹活着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呢?难道他爹活着的时候就不要看他的行为吗?难道他爹活着的时候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还真得别说,也真的有些衙内们是这样,也真是“肖子”也!在这里显然指的不是这个,那是因为在孔子那个时代,有当爹的在,儿子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因为他老爹会管着他,他不能想干啥干啥。这种情况并不是孔子创造的,在孔子之前已经是这样了。他爹还活着的时候,他的行为更多的是代表他爹的意思,而不完全是他的。所以他爹活着的时候,主要看的还是他的想法,他的理想是什么?单纯看的行为是没什么用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样,在有人管理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表现的很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