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社交网络将会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而且其真实性越来越被人们注重。“真实性”不仅决定了人们希望在社交网络里变换不同的身份,同时也表达了人们想要在互联网上找到一个更加私密和个人的空间,就像在现实中一样。目前人们正在经历的社交网络,甚至整个互联网都过于混乱和嘈杂,于是一些个人化的社交网络渐渐兴起。(下周一我们将推出最新文章:“另类社交网络”,敬请关注。)
Path是最新加入到社交网络江湖中来的玩家。与众不同的是,它只允许每个用户最多有50个好友,想要很多粉丝?抱歉,不行,这里不是炫耀粉丝的地方,而是一个“能做真正的自己的地方”,也因此是一个更加私密和个人的小型网络空间。你需要慎重衡量哪些朋友是最有价值的,并非随便一个人都能成为“好友”;如果你的“好友”数超过了50个,那么你必须要舍弃其他人,抛弃与选择同样令人纠结,但正因为如此才能够保证这个空间私密个人的特点。
自从11月份推出之后,Path已经被广泛报道和使用。有业内人士评论说,Path的核心理念虽然很简单,而且与人们设想的不同,但也许揭示了社交网络的下一波潮流,即个人化。而这超越了目前甚嚣尘上的隐私保护问题,精挑细选的朋友使相对较少的内容变得更容易被控制。
Facebook最初推出群组(Groups)的时候,Facebook是想要借此来解决一部分隐私问题,但实际上它也属于个人社交网络,只不过没有限制群组成员的人数。群组功能允许用户在Facebook这个大社区里建立更小的人际圈子。除了用户之外,这些不同的群组实际上是彼此隔离的。通过设置,用户可以选择决定自己的哪些信息可以被哪些人看到,而不是发布一张较隐私的家庭照片连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都能看到。同一个群组内的成员彼此共享信息,当有人加入时,所有人都会收到通知,这样如果该人不属于这个圈子的话,其申请将不被通过。
有人批评Facebook的做法使网络重新变得封闭,不过以保护隐私的名义这种封闭还很有市场呢。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个网络秩序失控的时代,人们正在寻找一个可以建立起更可靠、与更相关和更以自己为中心的空间——这就是个人化的社交网络。
据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的观点,人类的大脑最多只能掌控与约150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但是,在社交媒体风行和海量即时数据充斥的互联网,围绕在人们周围的不单单是好友数,而这些好友不断产生的内容。因此有人说,人们所能掌控的人际关系的极限不在于单纯的好友人数,而是在这些好友关系失去价值之前我们所能消费的内容量,所以对内容的控制才是个人网络产生的最大动力。
不过,像Path这样的社交网络及其理念能否长久存在并发展壮大,最终还是要问问用户:Path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个个人空间,还是只因为它与众不同?换句话说,我们要限制自己的社交范围,是因为这样做更适合自己,还是只因为挑选朋友的过程好玩儿呢?
你觉得呢?你更想什么样的社交网络呢?
个人化网络:人生得50好友足矣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