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


  都在说孔老夫子是“复礼”的,但是我认为“礼”从来都不是孔子和儒家的终极目的。从来都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不是目标和结果。孔子的复礼,与其说是为了“礼”本身,还不如说是为了一种理想(仁)而借用了“礼”的売子而已。孔子所要的“礼”和鸡蛋(呵呵,周公旦,应该是不能这么叫的,不过既然大家都喜欢这么说,我就从众一次。)的“礼”绝对不是一回事!就象孟子、荀子的说法,和孔老夫子的也不是(至少不完是)一回事,朱熹的就更不是了。康有为那个“圣人”不也为了宣传变法搞了“孔子改制”的事情吗?我们读书,就要分清这些东西。哪些是原来就有的,哪些是后来别人加上去的。这样才能少一点误解,多一分收获。不要先入为主的想当然的认为是什么样子。也许这样,离真理、离真相更近一些。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这里有若说的很有一些绕口令的味道,不过绕了半天,不过是先夸夸“礼”的好处罢了。这里提到的“先王之道”指的是什么呢?应该指的就是尧、舜、汤、文武之类的圣明之君。要不然还能指谁?不可能是指当年吴、越、楚、周的那个真的假的“王”的刚死去的爹吧!“王”这个字本身,也是不断地变化之中的。早年间,不仅仅是君主的称号而己,还代表了一种统治的方式,甚至有一种道德的意味在里面。所以有“王道”、“霸道”的说法。这个“王”字本身的意义和道德一样,是在不断地下降和堕落下去的。从吴、楚称王,到苏秦那时候七国并王。到了秦汉以后,就彻底的成了次于皇帝的次一级的称号了。以致于百里之地,占山为寇的强盗也都自称为“王”了。但是孔子的时候,这个“王”还是代表这一种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