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周小川:商业票据
是最实用的超主权储备货币
薛克俭
周小川提出的超主权保值的储备货币,最实用的是商业票据。
其实,不光银行有资金,我们企业之间的信用也是资金。商业票据,作为企业的欠条,是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企业之间最广泛使用的信用形式。企业没钱买东西,先给票据,过后再给钱;企业卖东西困难,先收票据,到时再收钱;回款难,收到的票据可以背书买东西,也可以转让变现。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比较,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对于企业来说:
一是财务成本低,特别是在背书使用各种票据时,只需要向代理的银行支付数额很低的代理费。
二是使用非常方便,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往往不需要办理各种复杂的手续。
对于银行来说:
一是商业信用是银行风险低,利益可靠的中间业务,银行只代理发行,不承担风险。
二是贴现时,还要将利息扣除,利息收入有保证。
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商业信用往往与实体经济活动对应,通过再贴现发行货币比通过再贷款发行货币,货币的可控性更强。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信用是实体经济不可替代性的主要结算形式。国内外商业信用的对比结果是非常惊人的。
国外企业支付80 % 商业票据,15 % 透支,5 % 贷款、现金等,
中国企业支付2.5 % 商业票据,25 % 使用银行票据,72.5 % 使用贷款、现金等手段。
美国企业活期存款1元,发行商业票据3000元,
中国企业活期存款1元,发行商业票据1分6厘,中国与美国之比为1比18万。
也就是说,和美国企业比,中国企业发行和使用商业票据的潜力是目前规模的18万倍。
发展商业票据是企业、商业银行和政府多赢的好事。商业银行方面没有任何体制和技术问题。1994年以来,我国的商业票据业务逐步有所发展,但是和中国经济的庞大规模和强劲的增长势头相比,中国的商业票据发展严重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规模小。二是参与主体少。三是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四是经营风险较大。
中国的商业票据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没有信用,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谁也不敢收票据;企业资金短缺,发行票据之后无钱承兑;持票企业自找对象采购使用,背书率低,贴现率高,财务成本高等原因。